序号 | 项目编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完成人 | 单位 | 组别 | 获奖 等级 |
1 | 9 | 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用P690QL2超高强低温钢全球首发 | 张宏亮、杜林、王光鑫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2 | 140 | 烧结环冷余热高效利用及废气零排放技术开发与应用 | 高培程、潘文、马怀营 |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3 | 7 | 绿色数字化高效RH-TB真空设备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 | 刘铁、王喆、李岩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4 | 146 | 高牌号硅钢冷连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 刘玉金、刘磊、游学昌 |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5 | 127 | 适应高强钢生产的在线动态调整恒辊缝矫直技术 | 胡典章、周天都、李鹏跃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6 | 125 | 特厚铬钼容器钢热处理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赵燕青、石帅、黄新贵 | 河北河钢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7 | 19 | 干熄焦全生命周期提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王超、郭普庆、王健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8 | 141 | 首钢股份高炉内燃式热风炉长寿高效超低排放技术研究与应用 | 张锦炳、宗宁、杨晓婷 |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9 | 105 | 烧结系统高效运行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 刘帅、袁德宁、郑志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10 | 8 | 基于个性化需求吉帕级热镀锌汽车钢产品开发及关键工艺技术 | 胡智评、徐鑫、蔡顺达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11 | 147 | Uni-FISH高强轻量化汽车外板用钢 | 李奕、王明哲、杨莹莹 |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12 | 145 | 钢铁企业智慧碳管理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 刘洋、刘聪、孙光银 |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13 | 58 | 非定尺及缺陷棒材的智能化自动剔除技术 | 张向军、陈志强、沐贤春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一等奖 |
14 | 121 | 智能高强轻型建筑结构及节点体系创新 | 吴姗姗、汲军广、彭周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15 | 10 | 基于连铸旋流井沉泥资源化利用的铁水预脱Si/P剂研究开发 | 杨光、王海伟、刘志明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16 | 137 | 节能环保型浊环水处理及微藻固碳资源化耦合技术 | 马天楠、李建康、邢琪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17 | 165 | 全废钢预热电炉轴承钢洁净化稳定控制关键技 术创新与工艺模型开发 | 刘洪波、刘颖、车晓锐、赵晓磊、张贺君、李学科、石彪、赵楠、白丽娟 | 河北河钢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18 | 150 | 低磷IF钢终点不等样高效冶炼脱磷控制技术及应用 | 邱在军、韩宝、秦政、李海波、邬琼 | 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19 | 65 | ATOM安特环匹配6孔塞棒中间包控制夹杂技术 | 邹雷雷、尚明洋、王崇、闫文涛、杨晓山、黄月琪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0 | 69 | 提高钢包周转效率的渣系控制方法 | 赵显久、鹿焱、田博涵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1 | 59 | 一种热轧棒线材氧化铁皮的新型收集技术和控制方法 | 张向军、陈志强、朱凤泉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2 | 77 | 三冷轧连退机组水雾冷却段炉内板形及温度控制研究 | 王彦辉、郑晓东、万照堂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3 | 167 | 基于提质增效降本的热轧设备升级改造及控制技术开发应用 | 吴长杰、徐文军、姜旭东 |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4 | 84 | 冷轧连续退火机组关键设备功能精度提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杨增荣、张忠厚、林建民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5 | 127 | 适应高强钢生产的在线动态调整恒辊缝矫直技术 | 胡典章、周天都、李鹏跃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6 | 130 | 轧机高速近接组合式除尘技术 | 黄木、刘延军、杨绍伟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7 | 142 | 高炉出铁设备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邓振月、薛理政、陈文彬 |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8 | 144 | 鱼雷罐高效节能集成技术研究 | 杨晓婷、崔园园、宗宁 |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29 | 17 | 海洋建筑结构用耐蚀钢板开发及关键工艺技术 | 柴铁洋、金耀辉、赵坦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0 | 83 | 高品质高附加值镀锌家电板关键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 宇凡、刘闯、刘梦楠、程威、张磊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1 | 72 | 宝钢高性能超轻型后排座椅骨架开发及应用 | 杨智辉、袁静玺、郭运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2 | 171 | 基于超快冷的热轧带钢轧后冷却柔性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 李旭东、董立杰、王秋娜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3 | 143 | 基于人工智能的涂镀板表面质量检测系统 | 张乐琦、王晓亚、李雅康 | 河钢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4 | 154 | 一种提升烧结矿FeO稳定性的创新性方法 | 马鹏、梁长贺、张群山、黄杰、刘健 | 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5 | 61 | 基于全量数据的热轧产线多维耦合高效协同技术实践与创新 | 黄爽、王健健、高月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6 | 68 | 面向角横裂的连铸设备状态综合评级系统开发 | 谢玉、华骏山、李济永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二等奖 |
37 | 62 | 热轧加热炉高效低 氮排放技术研发及应用 | 高月、杨孝鹤、黄爽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38 | 128 | 带再热母管制的热回收焦炉高效余热发电系统 | 王通旭、张烁、陈露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39 | 164 | 蓝贝净土耕地治理技术体系 | 余健英、郭腾飞 |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0 | 126 | 全球首座20万m³两段式橡胶膜密封煤气柜 | 郑晓增、李文思、徐孝杰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1 | 20 | 基于绿色生产的低成本、低能耗、零污染液压润滑系统净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 沈强、李学志、任佩剑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2 | 15 | 炼钢厂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研究与实践 | 李超、张浩、孙深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3 | 35 | 焦化回收车间鼓冷工段尾气治理技术 | 周庆鑫、吕明、李元元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4 | 138 | 烧结余热发电在线调优控制系统 | 王惠永、刘芃、崔庆胜 | 江苏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5 | 102 | 高品种比、低碳排与低成本协同优化炼钢技术研究与应用 | 李成龙、温福新、杨华鹏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6 | 16 | 三代核电核岛关键设备系列用钢创新与研制 | 王爽、胡海洋、颜秉宇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7 | 12 | 鞍钢绿色智能精炼RH钢水冶炼开发与应用 | 杜林、王喆、赵磊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8 | 148 | RH 精炼炉智能低碳协同除尘净化系统研发与应用 | 樊书芳、付许利、张小辉 |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49 | 97 | 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换包连浇工艺 | 李飞、唐中队、张江波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0 | 31 | 高端异质复合钢板生产工艺开发与应用 | 金百刚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1 | 168 | 连铸坯结晶器短边冷却水的控制技术 | 朱建强、李春奇、牛增辉 |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2 | 5 | 立式连续退火炉内无人点检装置 | 张君、王鲁、陈东畏、严挺瑜、周炳勇 | 宝武装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3 | 13 | 冷轧超高强钢稳定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智能化应用 | 蔡顺达、宋利伟、邹明聪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4 | 122 | 高性能重载半叉式十字轴式万向接轴国产化研究与应用 | 张成龙、蒋阳春、童圆栖 | 二重(德阳)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5 | 85 | 宝钢高线吐丝机吐丝管空间曲线参数及其弹性变形和振动研究 | 王永福、张骏辉、孙嘉霖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6 | 93 | 湛江钢铁热轧1780产线RT2预测与控制技术 | 谢家振、俞谢生、王墨南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7 | 76 | 减少粗轧工作辊打滑问题发生及其自动控制方法 | 李自强、谭文辉、陈志师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8 | 134 | 防止扁钢轧制过程倒钢的方法 | 吕鹏、赵英彪、王莉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59 | 48 | 研发一种带棒材保护装置的矫直机 | 孙国栋、李春祥、张兴广 | 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0 | 64 | 一种防止带钢在精轧卷取中追尾的方法 | 王健、吕进伟、张泽朋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1 | 66 | 薄规格高强度耐候钢稳定轧制与板形质量提升技术 | 李靖、常树林、王晓斌、王少飞、付万顺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2 | 63 | 热轧平整产线智能化自主集成改造与创新实践 | 郑伟、付宝胜、崔金栋 |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3 | 52 | 提高轧制棒材热锯切断面质量的研究与应用 | 孙国栋、田玉婷、李春颖 | 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4 | 1 | 偏粗粒度铁精矿急落差管道安全输送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肖启飞、赵磊 | 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芬选矿厂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5 | 107 | 增韧陶瓷衬板在烧结上料区域关键设备上的应用 | 张进坤、高万里、刘磊、程猛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6 | 49 | 皮带输送机清料装置创新研发 | 倪元喜、弓立岩、徐继缘 | 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7 | 104 | 5100m³高炉废钢分区布料与燃料比协同控制方法 | 高文圣、杨雷、张守良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8 | 110 | 球团工序耐火材料长寿化工艺研究与应用 | 梁勇、方树峰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69 | 24 | 球团矿低碳绿色高效复合粘结剂开发技术 | 李金莲、韩子文、张海民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0 | 152 | 基于TRIZ理论减少高炉煤枪堵塞 | 盛敏江、李骏峰、马昭斌 | 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1 | 18 | 高性能轧制复合板规模化高效生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工程 | 欧阳鑫、邢梦楠、刘晨希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2 | 26 | 一种高速铁路小半径曲线用高强耐磨钢轨及其生产方法 | 王冬、桂林、金旭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3 | 67 | 基于多相调控的高磁感冷轧电磁纯铁产品设计&高效低碳制备技术 | 阎元媛、黄俊杰、何煜天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4 | 172 | 基于锌铝镁镀层产品的高频焊管关键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 | 王鹏博、付参、黎敏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5 | 87 | 基于机理与数据模型融合的转炉终点磷预测模型 | 朱勇、王宇河、沈尉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6 | 89 | 应用AI算法优化转炉供氧量计算模型 | 王宇河、朱勇、陈龙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7 | 90 | 设备故障知识图谱管理系统 | 赵品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8 | 113 | “火眼识焰”-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转炉炉口微正压控制系统 | 王明哲、李纪良、李亚东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79 | 136 | 智能助手“扶摇”——业务流程重构与人机智能协同的AI创新应用产品 | 朱志斌、李天畅、宁佳萌、张晋铭、王臻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0 | 37 | 高效智能化连铸黑灯工厂浇铸平台 | 王霖、刘志强、宋宇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1 | 170 |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和专业模型协同的热轧产线物理信息系统 | 于洋、王泽鹏、王林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2 | 47 | 电焊机二次线连接装置创新研发 | 倪元喜、弓立岩、徐继缘 | 凌源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3 | 157 | 提升水运含铁矿自动检测能力 | 柳前、李代健、王帅 | 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4 | 27 | 德邻陆港风控及供应链服务平台升级改造 | 吴浩、杨楠、金禹婷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5 | 95 | 基于CFD仿真的湿式电除尘排污系统堵塞诊断与优化研究 | 梁婷、费凡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6 | 41 | 德邻陆港智慧云仓平台 | 吴浩、杨楠、王艺珊 |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7 | 109 | 一种对高炉炉料位置跟踪计算的方法及可视化在线模型 | 孔卓、张守良、高文圣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组 | 三等奖 |
88 | S45 | TSR炉资源化利用CO2强化脱碳保铬冶炼不锈钢新工艺 | 邢佳轩、夏文质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一等奖 |
89 | S32 | “铍”荆斩棘—氟化物熔盐体系电解BeO制备高纯金属铍 | 曾正、丁琪琳、陈先军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一等奖 |
90 | S93 | 高氮航空轴承钢“加压凝固-增钒降限”工艺协同提质减排新策略 | 何志禹、周杨、倪卓文、闫鑫博 | 东北大学 | 高校组 | 一等奖 |
91 | S105 | “三明治”结构铜钢铜冷轧复合板超快电磁退火 | 门士博、孔雪蒙、黄宏鑫 |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高校组 | 一等奖 |
92 | S48 | 赤褐铁矿球团新一代绿色炼铁炉料低碳制备技术 | 李兴旺、刘桐、许超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一等奖 |
93 | S12 | 高强高塑镁合金板材制备加工技术 | 杨青山、刘广林、赵宏、严小青、曾洁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一等奖 |
94 | S111 | 净氟锆手--锆盾生态净水新范式 | 高垒、高达、王玉洁 | 湖南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95 | S146 | 低温熔盐电脱氧驱动绿色短流程制硒 | 涂继国、 陈立波、 李研、 张勐 | 北京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96 | S112 | 焦钒酸铜基水系铵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可控制备技术 | 刘佳林、刘凯寰、戴戈亮 | 湖南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97 | S41 | 低共熔溶剂电化学脱合金法构建FeCoNiAIMo高熵合金多孔微纳表面设计说明书 | 胡常斌、张启航、王昊、李继华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98 | S35 | 绿色炼铁炉料3.0—新一代铁矿粉低温压块技术 | 王毅璠、于清海、刘嘉琦、杨涛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99 | S30 | 基于表面纳米化与固态扩散的铁硅合金粉末制备工艺—冶金绿色转型实践 | 李凯旋、刘洋、王子铭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00 | S134 | 精钢制备——特殊钢生产工艺优化 | 曹磊、付菁媛、孟娜 |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01 | S57 | 一铸而就——立式双辊薄带连铸技术实现超短流程制备7系高强铝合金 | 王万林、徐晨杰、温丞斌 |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02 | S155 | 连铸过程在线预报与自适应智能调控技术开发与应用 | 李军、孟雨轩、陆子青、孙庆科 | 上海交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03 | S100 | 高性能连铸复合辊能场辅助再制造技术 | 邸鑫、李浩政、解俊 |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04 | S86 | 转炉炼钢科普游戏:“铁豆镦”的钢魂觉醒之旅 | 张耀儒、项子豪、陈思凡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05 | S101 | 钛/铝复合板固-液铸轧成型与深加工技术 | 季策、赵小龙、吴同伟、赵暅 |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06 | S107 | 铝合金薄带电磁能场辅助高速铸轧技术 | 郭超然、贺家耀、佟旖琪 |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07 | S135 | 浆料直写3D打印钛合金多孔支架工艺及性能研究 | 刘浩、石永亮、赵倩倩 |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08 | S29 | AI“赋”能,烧结“碳”路—基于智能感知与数据融合的烧结工艺 | 余正伟、陆伟文、张家威、丁承奥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09 | S31 | 面向绿色冶金的低共熔溶剂中硫化亚铜电解制铜与单质硫协同回收技术 | 李继华、王天星、余杰、胡常斌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10 | S67 | “镁”丽新生,“碳”索潜能——废弃镁碳砖烧结工艺新利用 | 尹光旭、韩毅飞、努尔比耶·阿卜杜外力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11 | S10 | 高性能电机用无稀土锰铋及其复合磁体制备技术 | 何念娟、蒲秋竹、蒋开容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12 | S9 | 铝锂合金锻件冷压强化机理分析与力学性能空间预测 | 龙帅、杜瑞博、龚莉铭、李越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13 | S13 | 激光粉末床熔融制备 B₄C 改性 316L 不锈钢中核壳微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 | 彭鹏、刘富国、余发艳、张瑞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14 | S54 | “钒源精萃”—开创钒液绿色高纯化制备五氧化二钒新途径 | 王大龙、刘小龙、常天豪 | 合肥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15 | S8 | 数据驱动高性能医用镁合金材料力学/降解性能协同优化技术 | 彭鹏、吕恒恒、张瑞、余发艳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16 | S59 | 一种基于离心铸造的双金属盾构复合刀圈界面调控与短流程制备方法 | 唐诗、刘龙超、李艳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17 | S15 | 高硬度抗菌不锈钢制备 | 席永曈、何青池、郑迎浪、王振东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18 | S37 | “铸”影寻瑕—基于多模态融合的盘类铸件缺陷检测与定位 | 陈子豪、司斌、沈颖杰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19 | S139 | “物理仿真与机器学习”双驱技术实现旋转摩擦焊接头断裂位置预测 | 张旭、邓菁玉、霍可越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20 | S142 |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性能钛合金成分工艺设计用户系统开发 | 邓菁玉、张旭、朱晋喆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二等奖 |
121 | S113 | 电解液功能添加剂调控水系锌离子电池电解液/电极界面技术 | 刘泽淇、邱国培、李文涛 | 湖南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22 | S66 | 高磷鲕状赤铁矿氢还原-熔分深度脱磷研究 | 赵一将、翟建臻、陈玥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23 | S53 | 新疆地区光伏电站螺旋地桩的腐蚀机理与防护研究 | 刘文娟、袁建都、董佳宇 | 新疆理工学院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24 | S65 | 船舶制造用高性能可回收焊剂的开发与应用 | 陈兆熙、马英寒 | 东北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25 | S44 | 突飞“锰”进—高选择性脱硝催化剂在冶金减排中的应用 | 常祝芳、谢明李、吴威、段武宁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26 | S117 | 澄锌汰镁——NaHCO3调控沉淀深度除镁的湿法炼锌净化工艺 | 夏志美、王才艺、邹天豪 | 湖南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27 | S60 | 浓“墨”重“材”-铬渣与铜渣制备黑色瓷砖及其呈色机理 | 张星、徐威威、王嘉瑜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28 | S38 | 固废共治-资源化利用有机固废协同钢铁尘泥生产金属化球团技术 | 赵贺喜、孙嘉慧、叶程康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29 | S40 | “钾”构新章—基于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负极材料微纳结构调控及储钾性能优化 | 窦潘军、潘曦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30 | S127 | 粉尘克星——一种矿物破碎的粉尘过滤系统 | 邵世杰、郝毅鹏、姜成龙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31 | S33 | 基于电场作用下磷选择性回收的钢渣洁净循环利用新技术 | 夏文质、何宝文、侯震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32 | S2 | 含铜耐候钢冶炼工艺及表面质量的控制 | 魏巍、赵冬兰、郭小爽 | 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33 | S51 | 120吨转炉用双马赫氧枪喷头优化设计研究 | 袁建都、刘文娟、段华天 | 新疆理工学院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34 | S69 | “多点智炼,钢效双全”—长流程冶炼多点加废钢智控软件 | 王健豪、张嘉廉、李一鸣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35 | S75 | 承上启下、协同联控:非稳态浇注中间包—结晶器冶金行为耦合调控技术 | 卢鹏盛、李宇翔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36 | S110 | 减碳节能电渣液态浇注制备高品质空心钢锭的工艺理论研究 | 董艳伍、叶祉辰、张鑫淼 | 东北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37 | S78 | 基于稀土Ce调控M35高速钢一次碳化物及影响机理研究 | 任育生、焦增培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38 | S52 | 高温环境下预热温度对五孔氧枪射流特性的影响 | 袁建都、刘文娟、袁悦 | 新疆理工学院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39 | S137 | 直轧工艺过程铸-轧一体数智化温控系统 | 岳家新、李淑涵、李妍妍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40 | S148 | 高合金钢连铸过程中保护渣成分和性能演变预测研究 | 任英、莫嵘臻、喻东前、马睿涵 | 北京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41 | S109 | 热轧工作辊表面状态机器视觉检测系统 | 高志航、胡淇伟、李志伟 |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42 | S153 | 铈处理对球墨铸铁的石墨形态和组织性能的影响 | 梁伦兴、谢忠研、胡文杰 | 北京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43 | S108 | 高导电铜合金线材高效连续铸轧成形技术 | 荣代强、付彤奇、程振东 |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44 | S103 | 脉冲电流辅助轧制增强稀土镁合金成型性能 | 秦书洋、肖凌坤、黄宏鑫 | 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45 | S80 | 铜铬合金电渣重熔用CaF2-NaF-CaO渣物理性质研究 | 曹俊豪、张斯齐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46 | S16 | 基于神经网络和NSGA-II遗传算法的烧结过程集成优化技术 | 胡闻、刘心悦、豆滋鹏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47 | S74 | K2CO3对高磷鲕状赤铁矿球团氢还原﹣熔分过程的影响机理 | 陈玥、韩梦瑶、张劼涛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48 | S140 | 铁矿粉烧结过程的工况识别及NOx预测模型的开发 | 李小明、张佳豪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49 | S26 | 氢还原法制备VO的绿色冶金新工艺 | 徐海铭、于杰、李玉翠、苏丽佳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50 | S68 | “低温新生”—铁矿石还原机理在中低温过渡区的创新研究 | 肖传康、张强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51 | S64 | 吉帕级高强钢焊接材料成分设计与焊接工艺优化 | 于庭祥、崔严月 | 东北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52 | S14 | 高强塑微合金化镁合金的孪晶控制及强韧化机制研究 | 万鑫、赵开景、刘薇琳、温浪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53 | S11 | 高固溶度Mg-Gd-Sm-Zn-Zr生物医用镁合金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 | 彭鹏、余发艳、吕恒恒、王坤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54 | S6 | 碳纳米管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细观模型构建及力学响应 | 刘星,王可涵 | 陕西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55 | S49 | 基于螺旋式叶片结构的高效长寿铁水预处理搅拌器 | 李明晖、吴滨、马锦睿、王柏昕、赵佳何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56 | S20 | 精密可调式合金骨外固定支架的制造 | 岳子轩、张龙玺、张彻 | 重庆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57 | S120 | 新型ODS合金快速致密成形与性能预测的多模态优化研究 | 何武强、胡甜甜、蒋思琪、柯平 | 湖南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58 | S71 | 基于超快冷技术的低碳大压下热轧双相钢 | 胡欣钰、袁玟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59 | S72 | 一种低合金短流程的热轧中锰钢 | 马培圣、朱晓阳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60 | S85 | 一种多功能电渣熔焊法制备梯度金属复合材料的装置和方法 | 曹玉龙、任可、徐帆、韩举彪 | 武汉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61 | S143 | 核屏蔽用结构功能一体化(B4C+TiZrNbTa)/Al6061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 罗雷、杨博海、蔺皓、杨雪毅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62 | S7 | 电泳沉积和固相连接对CNTs/Mg复合材料接头的耦合效应 | 杨化、冶云翔 | 陕西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63 | S42 | 按“图”索骥,智解“焦”虑—基于图像识别与神经网络驱动的焦粉粒度控制智能优化系统 | 余正伟、张家威、陆伟文、宁候银 | 安徽工业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
164 | S131 | 钢厂哨兵——一种钢铁厂智能巡检机器人 | 邵世杰、娄鹤缤、吴英琪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高校组 | 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