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新闻

2025年全国炼铁设备及设计年会在浙江温州成功举办

日期:2025/11/12
正文字号:

2025年11月5~8日,由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办、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年全国炼铁设备及设计年会”在浙江省温州市顺利召开。来自全国钢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炼铁上下游企业的80余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共168名代表济济一堂。会议共收到技术论文32篇,安排交流学术报告31人次,共同交流探讨近年来我国炼铁设备及设计领域技术研究、生产及应用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及发展趋势,展示取得的技术成果,讨论热点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部主任张建良教授致开幕词。

本次会议以“绿色·智能·高效·长寿:迈向新一代炼铁技术!”为主题,与会代表针对炼铁设备国产化的成就-瓶颈与未来突破方向、高炉大型化与高效化设计优化、智能化炼铁的设备与设计、面向碳中和的炼铁工艺变革及对核心设备的新要求、高能效设备集成与优化最新进展等关键共性技术进行专题研讨,同时也涵盖炼铁工艺节能环保设备、非高炉炼铁及氢冶金、炼铁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系统、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余热余能利用等多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共同探讨了新形势下低碳、高效、低成本、安全、长寿、清洁的炼铁生产设备及设计创新与进步。

(1)低碳炼铁,推动绿色发展

中冶京诚冶金分公司总经理段国建作《智能驱动、装备及设计创新引领炼铁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旨报告,报告总结了“十四五”期间,中国炼铁行业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及工艺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概述了低碳高炉炼铁技术、非高炉炼铁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情况。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炼铁装备将以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安全长寿为特征,通过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促进我国新一代炼铁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氢冶金中心郭培民教授作《氢冶金若干问题讨论》,报告介绍了富氢竖炉工艺在国内发展,提出氢冶金面临的挑战,指出氢冶金要在全流程协同低碳,低碳冶炼技术及思路要多元化,在不同的场景可采用不同的冶金技术,不必追求某种特定的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合中国多场景的冶金企业,实现低碳/超低碳排放。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云周作题为《低碳高炉技术路线及其装备研发》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低碳高炉的发展背景,对高炉低碳工艺技术路线和低碳高炉以及低碳高炉配套热风炉的研发展开详细介绍。

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魏钦帅作题为《绿色低碳及智能炼铁技术探讨》的报告,介绍了中冶东方铁前一体化配料降成本系统、高炉生产智慧评价系统、高炉炉内生产状态智能感知系统、高炉动态数字孪生系统、高炉精益生产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

秦皇岛秦冶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军作题为《绿色·智慧·高效冶金装备赋能新一代炼铁技术》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秦冶集团绿色·智能·高效·长寿冶金装备新技术以及主营产品系列和服务。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侯世锋作题为《3R低碳高炉创新与实践》的报告,报告指出面向高炉深度减碳的强烈需求,必须进一步提高高炉减碳幅度。中冶赛迪提出3R低碳高炉2.0工艺路线,打造冶金与化工、AI深度融合的新一代智能超低碳高炉,突破行业最大减碳30%瓶颈,实现高炉目标减碳50%。

重庆科技大学马黎明老师作题为《钒钛矿冶炼高炉运行状态综合评估系统开发与应用》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钒钛高炉冶炼难点、钒钛高炉运行状态综合评估系统的构建过程以及钒钛高炉运行状态评估系统平台。通过原燃料数据的可视化监控以及燃料性价比评估,可优化原燃料经济性决策,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指导。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李岩作《固废资源利用系统的统筹设计与工艺设备选择》的报告。报告指出冶金固废实现高值资源利用需满足以下条件:企业基础数据是建设规模的依据,尘泥相关特性是原料处理的基础、适配处理工艺是达成目标的关键、尘泥有价元素回收率是优化目标、流程优化设计是产生效益的保证。

(2)安全长寿,优化高炉设计

宝武集团宝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首席华建明作《宝钢高炉本体设计及相关思考》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宝钢高炉本体的设计理念及历史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高炉长寿的主要维护措施,提出了关于高炉本体的思考,为我国高炉本体设计及高炉长寿化发展提供了相关经验,有助于我国炼铁设备的进步。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大师邹忠平作题为《高炉炼铁工程设计规范GB5042修编的设想》的报告,报告对高炉原燃料条件、高炉操作指标,主要修改的条文、高炉安全、长寿及管理、高炉低碳化、智能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特聘专家储滨作题为《湘钢二高炉大修技术改造及生产实践》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湘钢2高炉大修改造内容主要包括有更换耐火材料和热风管道补偿器;修复粗煤气管道及旋风除尘器内村;提升喷煤系统的喷吹能力;新增冷却壁水温差及炉钉炉扁侵蚀在线监测模型等。大修以来的生产实践表明,湘钢2号高炉大修技术改造是非常成功的,不仅实现了高效、低耗、稳定生产,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科学家毛庆武作题为《高炉长寿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报告指出技术创新对高炉高效长寿起着关键作用,包括炉型设计、耐火材料、冷却系统、操作与维护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高炉寿命的核心驱动力,企业应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宝武集团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向宏宇作题为《炼铁高炉三重炉缸深融冷却体系及安防标准升级实践》的报告。报告指出炼铁高炉工艺装备体系技术智能、安全、长寿是一项长周期循序推进的系统工程,是精心规划、建造、极致质检、精细操作与维护的结果。三重炉缸架构体系技术,有效的延缓传统大高炉体系的痼疾,延长了高炉炉役,提升能效管理,成功助力高炉工艺装备体系技术升级。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朝付作题为《大型高炉快速化大修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的报告,报告对高炉大修及快速的意义、高炉快速大修的关键工艺展开介绍并对未来高炉大修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秦皇岛佰工钢铁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原浩作题为《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思考》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对于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的认识、高炉合理内型及炉型管控方式、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的管控点。

武汉科技大学王炜教授作题为《高炉炭砖侵蚀机理和无损检测探讨》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高炉炉缸无损检测的典型技术,分析了炉役后期炭砖侵蚀特性及机理。

北京科技大学焦克新教授作题为《基于解剖研究的高炉长寿技术探析》的报告,报告简述了国内外高炉长寿的技术进步,对高炉炉缸、炉体长寿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实践证明,炉缸寿命延长的关键在于保护层的形成与稳定,炉体寿命的延长取决于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与渣皮稳定性。推动高炉由“黑箱”走向“透明化”,是保障其安全长寿、实现低碳高效与智能发展的破题关键。

河北万丰冶金备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宗臣作题为《高炉水冷设备新技术及应用》的报告。报告介绍了铜钢复合冷却壁技术及应用和风口套新技术及应用情况。

巩义市第五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李明欢作《碳复合砖在高炉炉缸炉底的应用》的报告,报告概述了碳复合砖研发背景与难点、碳复合砖研发思路、碳复合砖基础研究以及碳复合砖应用于高炉炉缸的长寿实践,针对高炉炉缸耐火材料侵蚀严重的问题,实践表明,兼具优异的导热性能与抗渣铁侵蚀性能的碳复合砖,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更有利于发挥冷却系统的作用,且其与炉缸保护层相容性好,促进保护层的稳定存在。

(3)高效智能,引领技术进步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钢研所所长武建龙作题为《首钢铁前工艺与装备的技术进步概述》的报告。报告概述了首钢炼铁工序技术进步,在降本技术上,首钢在热风炉外均压、块矿烘干、环冷机废气零排放等多项技术中已体现出显著的节能降耗效果;在低碳炼铁技术上,首钢在高炉喷吹生物质、高炉喷吹天然气、烧结综合喷吹、带式焙烧机超低能耗、高固废比烧结等方面已取得低碳突破;在高炉长寿技术上,冷却壁测厚、风口智能监测等技术的应用为高炉长寿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贾来辉作《铁前一体化智能管控应用》的报告,介绍了中天钢铁数字化控制中心,该中心涵盖了铁前原料、烧结、球团、石灰窑、焦化、高炉6大工序23个生产单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装备等先进技术,基于流程、组织、管理、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设计,实现了各工序实时监控、异常追溯、智能分析、综合评价等功能,打造了一个行业产线最多、岗位配置最全、岗位融合度最高的铁前全生命周期集控中心。

武钢技术有限中心余珊珊作题为《高炉炉前智能感知与诊断系统的应用》的报告,基于监测数据和炉前作业知识建立了炉前出铁诊断规则,开发了炉前智能感知与诊断系统在线软件。系统的在线应用为高炉炉前作业调控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系统应用后高炉采取了提升炉前作业、优化高炉操作的措施,实现了高炉渣铁排放、炉缸状态和高炉指标的改善。

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邓涛作《基于布料模型计算的高炉布料制度分析》的报告,报告介绍了炼铁智能化发展的情况、布料模型构建、料面形状参数分析以及合理布料制度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起航老师作《不同高炉炉型对透气阻力控制及能耗的影响浅析》的报告,报告指出受原燃料质量的限制,高炉大型化与矮胖化会结合发展,带来的结果是高炉能耗上下限或不同高炉间的差距会被进一步拉大,人员的认识与水平尤其是对高炉操作的”稳”和原燃料的”匀”、”净”的理解与把握对合理的高炉设计以及高炉能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启晨作题为《高炉热量闭环控制模型搭建及应用效果研究》的报告。报告指出高炉热量闭环控制是实现智能化操作的核心,构建原燃料质量—操作参数—运行状态—渣铁产品全链条数据体系,既要实现高质量数据治理,又要实现冶炼机理、专家经验与数据驱动互相融合,融入自学习与动态更新功能,才能实现持续优化。

江西理工大学鄂殿玉教授作题为《基于机理仿真和机器学习的高炉模型开发及应用》的报告,报告简述了基于机理仿真和机器学习的高炉模型开发过程和具体应用实例,为高炉智能化发展提供了相关思路。

(4)精益管理,设备高效运

河钢集团首席执行官王新东,为我们带来《以动态精准设计思想 贯彻冶金流程工程学》的报告。报告指出冶金流程工程学是钢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贯彻冶金流程工程学的核心关键是工程设计,要以动态精准设计的思想和路径贯彻冶金流程工程学,并根据该理念了介绍了冶金流程工程学在唐钢新区的应用实践。

宝武集团马钢有限公司厂长丁晖作题为《马钢炼铁设备管理实践与新技术运用》的报告。报告指出面对依旧严峻的市场形势,马钢将牢固树立以观念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中心,强化算账经营、精益运营理念,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做好炼铁设备的精益运营,消除炼铁设备缺陷,强化专业技术引领,全面提升管理创新竞争力。

天津市新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厂长赵占国作《炼铁设备全周期精益管理及成效》的报告,新天钢联合特钢炼铁在设备方面经过多年摸索,走出来一条精益设备全周期管理新模式,成为钢铁行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延长炼铁设备检修周期、降低备品备件消耗等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中钢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丹作题为《数字智能EPCMO+球团研究及应用》的报告。报告指出自研CGUTEC生产运营管理系统,独创散料流程工艺批次跟踪技术,为生产管理人员提供数字化的工艺规程管理工具,将“人管”转变为“数管”,与质量及能耗模块联动,不断收窄操作区间,形成标准化数字化的工艺操作规程,减少人为差异带来的波动。

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天钧教授最后围绕“绿色、智能、高效、长寿、降本增效共赢”议题作了会议总结。会议交流充分、研讨深入,获得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