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0~23日,由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办,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理工大学协办的“2024年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于江西南昌胜利召开。本次会议以“协同创新高效,引领炼铁发展”为主题,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天钧、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张建良、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副主任委员敖爱国、东北大学教授沈峰满、首钢集团首席科学家张福明及炼铁分会委员、炼铁行业专家李维国、汤清华、窦力威等以及来自全国钢铁企业、研究院所、大学院校、工程技术公司及炼铁上下游企业等150余家单位的375余名专家学者及代表参加,接收了122篇学术论文,安排会议报告交流70篇,共同交流探讨近年来我国炼铁领域技术研究、生产及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及发展趋势。会议的召开获得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本次高炉年会在11月20日报道日当天召开了炼铁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本次委员工作会议由炼铁分会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刘征建教授主持,刘征建秘书长按照中国金属学会总部工作部署,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针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做出的系统部署,学习领悟钢铁行业以节能降碳、绿色转型为抓手,坚持创新驱动、工艺升级、数字赋能,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在本次会议的筹备召开阶段进行深刻落实。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今后将继续利用各类学术交流会和工作会等大力开展科学家讲党课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协同创新高效,引领炼铁发展”的大会精神指导下,会议邀请了宝武集团、首钢集团、河钢集团、鞍钢集团、中冶集团、沙钢集团、建龙集团、包钢集团、酒钢集团、山钢集团、敬业集团、新余钢铁、北京瑞尔、大连科萌、陕钢集团、安阳钢铁、江苏滨鑫、荣信钢铁、方大集团、青岛特殊钢铁、九羊钢铁、湘潭钢铁、中天钢铁、郑州安耐克、华西耐火、北京信兆、曲靖钢铁、印尼德信钢铁、河北万丰、济源钢铁、星瑞耐火、秦冶重工、世林冶金、北京神网、广东韶钢、宁波钢铁等企业代表,中国金属学会代表、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江西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华北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重庆科技大学、唐山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教授亲临会场,与会代表重点围绕近年来炼铁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行业技术进步及发展趋势、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热点难点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从烧结球团、高炉操作、高炉长寿及装备、高炉低碳及智能化等多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共同探讨了新形势下的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炼铁技术,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大会第一项,由宝武新钢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傅曙光作会议致辞。傅总介绍了新钢炼铁技术的发展,通过践行双碳目标、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地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优化操作、对标找差,在炼铁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多方面均有突破和创新。
接着由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黄志繁作会议致辞。黄校长首先介绍了当前世界的复杂经济形势,又结合高炉降本增效、低碳节能的理念对炼铁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提出了展望。
1.构建低碳、智能、高效、绿色炼铁新格局
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张建良作题为《向新求质,引领炼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张院长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等进行了介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钢铁企业,强调的“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学习领悟习总书记提出的“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指示精神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之后就“高炉低成本高效安全喷吹技术”、“基于高炉解剖的高炉安全长寿技术”、“成本-质量-能耗”多目标协同原料优化技术”、“焦炭质量多维评价及高炉用焦结构优化技术”、“高炉新型炉料结构低碳低成本冶炼技术”几大方面介绍了当前高炉炼铁新技术概况。最后对智能炼铁和低碳炼铁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钢集团一级科学家张福明作题为《大型高炉炉缸内衬浇注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张总首先就高炉炉缸内衬工作条件及破损机理和浇注修复技术的发展应用做了介绍,之后从浇注型炉缸三维仿真模拟、侵蚀炉型精准定位技术、炉缸定制化精准浇注修复技术、浇注型高炉低碳高效冶炼技术四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为未来的高炉浇注修复技术提供了科学指导。
宝武武钢研究院炼铁所所长陈令坤替李向伟厂长作题为《武钢炼铁高质量转型实践》的报告。陈所长首先介绍了武钢炼铁的先进技术,就现阶段武钢原料制备、高炉操作制度、生产实践展开详细介绍,为炼铁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
河钢集团正高级工程师王新东作题为《焦炉煤气零重整与中国竖炉氢冶金发展》的报告。王总首先指出氢能是现阶段全球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氢代碳”是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随后对中国竖炉氢冶金的发展现状及HyMEX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氢冶金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氢冶金技术、焦炉煤气及气基竖炉技术进行了总结展望。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所所长朱建伟作题为《鞍钢碱性球团的生产与应用》的报告。朱所长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要把炼铁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关键,基于碱性球团研发、高比例球团应用两方面内容,详细介绍了鞍钢碱性球团的生产应用与效益。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铁前办副主任杜屏作题为《沙钢铁前低碳低成本技术》的报告。杜主任首先介绍了沙钢集团铁前办的将本理念转变与管理提升,之后通过炼焦优化配煤、一体化配矿及渣系优化、高炉优化操作三方面对铁前低碳低成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高炉低成本及低碳冶炼提出了展望。
华西科技集团董事长姜玉正作题为《大型高炉快速大中修EPC+技术》的报告。姜董首先简要叙述了大型高炉快速大修技术发展及趋势,后续针对浇注修复的技术与材料优势、大型高炉快速大中修应用与实践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介绍华西科技集团相关情况及未来发展。
马钢股份炼铁总厂党委书记、厂长丁晖作题为《马钢铁前技术创新实践》的报告。丁厂长针对马钢铁前概况、技术创新、智能化实践、高效低碳实践几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指出未来马钢将继续围绕使用低碳或碳中性原料、焦炉煤气资源化利用、高炉富氢碳循环冶炼、碳捕集利用等方面发展。
2.提质降耗,优化炼铁原燃料结构
首钢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潘文作题为《铁矿粉高温烧结性能评价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探讨了传统铁矿粉高温烧结性能评价方法在支持配矿优化中的作用,指出其在重现性、可对比性及特殊矿种评价上的不足。提出的相对同化性指数和相对液相流动性指数,克服了设备差异影响,更科学真实地反映矿粉性能,为特殊矿种研究和配矿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周明顺作题为《鞍钢高炉合理炉料结构与带式机生产碱性球团矿研究》,周首席的报告围绕鞍钢本部高炉炉料结构优化及碱性球团矿技术突破展开。研究明确了合理的高炉炉料结构,显著改善熔滴性能和高炉透气性。同时,提出东鞍山浮选铁精矿高附加值利用方案,开发高品质碱性球团,完成了400万吨球团矿工业试验,为优化资源利用和降低碳排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经济效益。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程功金副教授作题为《转炉放散炉气在高比例球团矿冶炼的应用及展望》,报告聚焦转炉放散炉气的综合利用,结合当前高比例球团矿冶炼的大趋势,研究了转炉放散炉气喷吹冶炼高比例球团矿钒钛磁铁矿的影响,解决了钒钛高炉冶炼过程中碳氮化钛对高炉顺行的不利影响,实现了转炉放散炉气的再利用,降低了钒钛高炉冶炼过程的碳排放和碳消耗。
中冶北方(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烧结球团设计院院长助理黄亚蕾作题为《钢铁冶金绿色低碳炉料制备技术与实践》,报告聚焦钢铁冶金绿色低碳炉料技术,通过块矿干燥、富氢燃料球团制备及冷制备技术,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优化高炉炉料结构。创新点包括热量分配优化、燃料利用效率提升及智能化控制,显著改善生产指标,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实践路径。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烧结工艺工程师王中奇作题为《烧结料面喷吹富氢燃气关键装备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报告聚焦烧结料面喷吹富氢燃气技术,通过创新设计混匀系统、智能喷嘴及梯度喷吹技术,解决了热量分布不均、污染排放和安全隐患等问题,成功降低了固体燃料消耗和CO₂排放。该技术显著提升烧结矿质量和产量,为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经济效益。
江西理工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周宗彦作题为《仿真模拟在炼铁烧结过程中的应用》,报告介绍了矿冶过程机理模型开发与应用,聚焦于烧结过程模拟仿真与优化,研究了静态以及动态烧结过程,提出了基于连续方法的烧结过程模型,并通过烧结杯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为烧结生产提供了科学指导,实现了绿色高效冶炼目标,助力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与低碳发展。
首钢京唐技术中心高级研究员滕召杰作题为《京唐高炉大球比模式下高效顺稳冶炼实践》,报告介绍了高炉高比例球团冶炼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提高球团矿比例至55%以上,显著降低碳排放和燃料比,同时提升高炉利用系数和生产效率。通过优化布料制度、送风和造渣制度,以及构建软熔带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了高效、稳定、绿色的冶炼模式,为钢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实践经验。
重庆科技大学柳浩作题为《高比例钒钛球团高炉高效冶炼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报告聚焦高比例钒钛球团矿高炉冶炼工艺,通过优化布料、送风、热制度及造渣制度,改善软熔滴落性能及透气性,显著提升高炉利用系数和冶炼效率,同时降低焦比和燃料比。通过优化高炉炉料结构和操作制度,平衡经济性和冶金性能,为高效冶炼钒钛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球团专业工程师乔红梅作题为《首钢股份链篦机-回转窑球团高效生产实践》,报告聚焦首钢链箅机-回转窑球团工艺优化,通过改进矿粉全辊磨、链箅机烧嘴及回转窑操作等技术,有效降低结圈风险,提升球团矿质量和抗压强度。通过优化燃料结构、实施智能化温度控制及推进超低排放脱硝改造,综合降低能耗和皂土消耗,为实现球团高效、低耗生产及钢铁工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示范路径。
攀钢集团研究院马凯辉博士作题为《攀钢高炉高球团配比冶炼技术进展》,报告聚焦攀钢高炉高球团配比冶炼技术,通过优化炉料结构、布料及送风制度,实现球团矿配比提升至56%以上,改善了炉料性能及经济指标。创新点包括带式焙烧技术、高比例球团冶炼匹配的成渣机理优化,显著降低焦比和燃料比,同时减排CO₂等污染物,为钒钛资源高效利用及钢铁低碳冶炼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包钢股份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付国伟作题为《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工艺碱性球团生产技术研究》,报告聚焦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工艺生产碱性球团技术,基于白云鄂博铁精矿优化配料与热工制度,实现球团抗压强度提升至2400N/P,粉末率降低,还原膨胀率控制在15%以内。明确了高硫矿硫转化机制、使用高压辊磨技术提升了球团性能,为提升高炉球团矿使用比例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持和低碳冶炼路径。
3.低碳高效,优化炼铁高炉操作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张华作题为《太钢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冶炼对策》的报告。分别从焦比的完成情况、宝钢、武钢、马钢、京唐等大型高炉原料质量对标、炉料结构及操作制度特点、太钢烧结矿的质量稳定性的调查、球团矿问题研究、太钢大型高炉操作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改善炉况对策的提出、合理鼓风制度的研究等方面来展示了太钢高炉长期稳定顺行冶炼对策,为行业提出了重要并且有价值的参考。
中天常州钢铁公司副厂长马方清作题为《中天常州高炉高产和低耗实践经验》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天钢铁1580m3高炉的简介,然后介绍了铁前低耗、低成本措施及应对,其中针对高炉综合入炉品位降低后,炼铁厂采取了优化布料制度、强化块矿筛分、低Si冶炼和加快出铁节奏等措施维持高炉生产稳定运行,探讨了常州高炉在实现高产和低耗方面的探索与创新。
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研究员武吉作题为《基于高炉反应条件下的焦炭连续反应行为研究与评价》的报告。从当下高炉炼铁的研究背景,包括实验条件和高炉内部实际反应条件对比、到高炉内部焦炭研究、铁矿与焦炭料柱高温熔融反应研究、再到焦炭连续反应行为研究与评价。系统地讲解了焦炭的连续反应行为,为提高高炉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郑州安耐克实业有限公司设计经理李贯朋作题为《安耐克顶燃式热风炉超低氮-低碳技术应用实践》的报告。李经理从安耐克的“智”造布局,加速智能化转型发展,打造环境友好示范工厂来介绍公司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安耐克顶燃式热风炉超低排放技术,提出了三维涡旋高效燃烧技术,紧接着展示了工程技术服务生态链及项目案例的详解,最后为我们带来了顶燃式热风炉热点问题探讨,推动了冶金行业在环保和节能方面的进步。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谷端跃作题为《大型高炉快速复风标准化操作实践》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京唐高炉的停风检修情况,随后从四个方面讨论了停风操作,包括停风前保稳、停风料设置、减风操作、炉体保温,又从四个方面讨论了送风操作,包括加风节奏、炉温控制、送风料调整、出铁控制。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厂长高远(邢科长代讲)作题为《邯钢新区铁前工艺设计特点及生产实践》的报告。报告首先对邯钢新区概况进行了整体的介绍,然后讨论了铁前工艺设计特点,以及铁前工艺生产实践,这些实践经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安徽工业大学副教授代兵(闫汝康代讲)作题为《大型高炉低碳冶炼策略之降低灰铁比》的报告。闫汝康同学首先讨论了目前钢铁行业的发展背景,紧接着介绍了灰铁比与燃料消耗,降低灰铁比的方法,包括提升原料质量、优化操作制度。以这两点展开了详细讨论,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还能有效提升高炉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炼铁总工薛玉卿作题为《泰钢高炉低品位大渣比条件下低燃料比高效冶炼实践》的报告。薛总工首先介绍了泰山钢铁高炉简介,然后讨论了低品位大渣比低燃料比技术思路,主要分为三个思路讲解,随后详细的汇报了低品位大渣比低燃料比冶炼实践。提高了燃料利用效率,为钢铁行业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主任孙健作题为《基于高炉冶炼过程瓦斯灰物相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的报告。从基于高炉冶炼过程的瓦斯灰物相分析法的提出、基于高炉冶炼过程的瓦斯灰物相分类方法的开发、不同含碳颗粒碳含量的定量计算式、应用案例四个方面来展开了汇报,其中在瓦斯灰物相分类方法的开发中提到了分类两大原则:来源、在高炉内的反应程度,以此展开详细讨论。
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研究员邵思维作题为《鞍钢鲅鱼圈2号高炉生产优化与能耗管理实践》的报告。邵思维研究员从鲅鱼圈高炉生产现状、制约及思考、到鞍钢2号高炉生产优化与能耗管理过程,再到鞍钢2号高炉生产优化结果这三个大专题,系统的讨论了鞍钢鲅鱼圈2号高炉生产优化与能耗管理实践。
北京科技大学王申洋博士作题为《高炉喷吹潞安煤降本增效工业实践》的报告。王博士从五个方面汇报了高炉喷吹潞安煤降本增效工业实践,分别是高炉喷煤的发展目标、高炉喷煤工艺对煤质的要求、潞安煤的煤质特点研究、高炉全喷潞安煤的降本增效实践、展望。潞安煤在高炉喷吹中的应用,实现降本增效的实际经验,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推动低碳环保的冶炼技术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4.绿色智能,高炉长寿工艺优化
中冶南方周少丰总经理作题为《智慧高炉三部曲:模型-诊断-闭环》的报告。周总通过这个系统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实现了高炉生产的透明化、智能化和最优化。不仅提高了高炉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还为钢铁工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江西理工大学、颗粒技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鄂殿玉教授作题为《机理与数据驱动融合的炼铁高炉内部多相流传输行为预测》的报告。鄂教授研究聚焦于多相流传输的机理模拟、优化设计及智能调控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以实现对炼铁高炉内部多相流传输行为的准确预测。为高炉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中冶赛迪谢皓主任作题为《中冶赛迪铁区一体化建设实践》的报告。谢主任所介绍的中冶赛迪的铁区一体化建设实践,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还推动了钢铁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实践、新成果。
东北大学李强教授作题为《联合大数据和计算视觉的高炉“智慧眼”AI 系统开发与应用》的报告。李教授为传统高炉生产搭建起整套可视化系统框架,让“经验炼铁”变“智慧炼铁”。利用机器视觉等智能化技术,完成对高炉生产的全面监视、评估、诊断,实现“黑箱”生产透明化,推动了高炉智能化升级。
沙钢集团赵华涛高工作题为《沙钢数字炼铁技术进展》的报告。赵工所介绍的沙钢的数字化炼铁技术进展显示了其在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坚定步伐和显著成效,为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苏州大学国宏伟教授作题为《高炉炉前视觉智能感知与智能诊断》的报告。国教授展示了高炉炉前视觉智能感知与智能诊断在实现高炉生产透明化、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方面,特别是在高炉出铁控制方面的重要进展,为推动高炉智能化升级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案。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向宏宇主任作题为《大高炉架构体系石墨化冷却内延技术实践》的报告。向主任的汇报展示了大高炉架构体系石墨化冷却内延技术在提高高炉安全性、延长高炉寿命以及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钢铁企业的高炉安全长寿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北京科技大学王振阳副教授作题为《高炉智能操作系统研究进展》的报告。王老师介绍了国内高炉智能操作系统研究进展及趋势,展示了高炉智能操作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性和环保性能方面的重要作用。
华北理工大学李红玮博士作题为《高炉综合运行状态评价系统研究》的报告。系统能够准确判断高炉的运行状态情况,为高炉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生产信息,减少了炉况波动和能源消耗,提高了高炉生产效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起航副教授作题为《基于透气性匹配关系的高炉专家系统开发》的报告。通过集成先进的数学模型和利用透气性指数等关键参数,精确把握高炉冶炼的限制性环节,使专家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和控制高炉的运行状态,最大化降低高炉成本。
华北理工大学段一凡博士作题为《高炉风口异常状态检测与自适应调控研究》的报告。通过智能感知、精准识别高炉异常状态,以及自适应调控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高炉风口异常状态的检测准确性和调控效率,为操作人员提供调控指导,进而为高炉稳定运行提供重要保障。
5.低碳安全,高炉绿色安全发展
中南大学潘建教授作题为《氢基竖炉球团制备与高效还原技术研究》的报告,认为直接还原炼铁是从碳冶金到氢冶金最可行的路径,同时基于气基竖炉的DRI-EAF工艺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需要低脉石含量的高品质DRI作为炉料,基于此,潘建教授进行了氢基竖炉球团制备和对于其高效还原技术的研究。制备了不同碱度、不同铁品位的氢基竖炉球团矿,测定了还原性及还原膨胀性能、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对于球团矿气基直接还原行为,研究了还原膨胀性能及还原球团抗压强度、低温粉化性能、还原过程球团物相转变、还原过程球团矿微观结构及宏观形貌,对气基竖炉球团的还原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河钢集团战略研究院郝良元作题为《块矿在氢基竖炉中的应用》的报告,针对竖炉合理块矿配加比例探究、竖炉内部块矿运动的数值模拟、竖炉内部化学反应的数值模拟三个方面进行汇报,认为在氢基竖炉中添加块矿会增加小幅恶化低温还原粉化,结晶水脱除爆裂产生细粉;块矿比例升高,炉料偏析分布减弱,还原反应主要发生在竖炉还原区,使用H2还原铁氧化物的反应速率约为使用CO还原铁氧化物反应速率的10倍,将块矿应用到氢基竖炉中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钢铁研究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锋作题为《高炉喷吹富氢气体技术与工业实践》的报告,对高炉富氢低碳炼铁技术发展现状、主要技术开发和技术产业化应用实践展开讨论,认为高炉喷吹富氢气体是降低碳排放的可行措施,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通过优化设计安全联锁安保措施,可以实现安全、高效、灵活喷吹;同时因为焦炉煤气发电的效益远低于焦炉煤气高炉喷吹,所以建议焦炉煤气富余的企业先进行高炉喷吹,然后再发电,实现煤气的梯级高效利用;在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开展“绿电-绿氢-低碳冶炼”的生产。
大连科萌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阳作题为《富氢低碳冶炼条件下的高炉耐材发展趋势》的报告,针对富氢低碳冶炼对耐材要求和硅溶胶耐材的优势展开介绍,列举大连科萌的优势和应用案例,希望能与行业有关单位和广大同仁加强合作。
安徽工业大学副教授魏汝飞作题为《生物质在高炉炼铁中应用面临的典型问题与对策》的报告,分析了生物质在高炉炼铁中的重要优势,提出了生物质应用在高炉炼铁中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阐明了开发生物质低碳冶炼技术的重要意义。
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张岐伟作题为《基于岩洞储氢的氢基竖炉供氢工艺研究》的报告,以推动氢基竖炉完全实现绿氢冶炼为目标,以年产100万t/a还原铁的氢基竖炉供氢工艺为分析案例,针对竖炉 5000 Nm3/h 的供氢试验工况及 90%髙氢冶炼 75000 Nm3/h 的运行工况,以国内首台套岩洞储氢先进技术作为供氢工艺核心环节,结合业内多元储氢技术现状,以固态储氢为代表,从氢源性质、装备配置、运行能耗及周期内供储及建造成本进行多维度技术对比,为钢铁行业实现“以氢代碳”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一个技术解决策略。
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炼铁技术中心主任魏钦帅作题为《高炉富氢喷吹经济探索》的报告,从理论计算出发,确定高炉富氢喷吹时:直接还原度、风口理论燃烧温度、顶煤气成分及含水量、顶煤气温度及露点等关键参数的计算公式,以此为基础探索高炉富氢气体喷吹量对高炉炼铁工艺的影响,剖析了高炉富氢喷吹技术对炼铁关键工艺参数的影响
东北大学唐珏教授(张泽栋代)作题为《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数学模拟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氧气高炉技术的研究背景和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炼铁技术研究,对比了不同路线的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针对不同条件下的顶煤气循环氧气高炉进行了模拟研究。
华北理工大学孙章教授作题为《氢碳博弈—焦炭在富氢高炉内的溶损行为》的报告,介绍了H2O对焦炭溶损反应的影响、H2O对焦炭气孔结构溶损演化行为的影响、CO2和H2O与焦炭气化反应的机理三部分内容,探讨了富氢高炉中焦炭溶损反应中CO2和H2O的相互作用机制,发现尽管H2O在扩散和反应活性方面较CO2更具优势,但由于CO2在数量上的明显优势,其对水煤气反应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东北大学杨广东博士作题为《低温等离子体高效催化CO2加氢制备合成气研究》的报告,提出催化转化是将CO2加氢转化为合成气用于直接使用或化工原料的最佳策略。然而,催化剂在高温条件下的活性和寿命制约其发展。低温等离子体(NTP)产生的高活性物种与高能电子可有效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在环境条件下也能发生。开发了一种高频交流电源驱动火花放电等离子体耦合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催化系统,用于常压低温下CO2加氢制备合成气。
6.增益提产,炼铁新技术发展
重庆大学校长白晨光教授作题为《高炉原燃料合理配料的应用研究》的报告。白教授和我们探讨了高炉原燃料配料的目前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价值。该技术为提高高炉的运行效率和寿命,钢铁企业降低维护成本、提升生产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持。
首钢股份迁安钢铁王凯副总经理作题为《首钢股份喷吹氢基气体实验探索》的报告。介绍了首钢股份低碳行动规划与技术路线、基于高炉富氢喷吹的试验探索,以及对未来高炉氢冶金的展望。突出了技术创新、绿色环保在炼铁行业中的关键作用,首钢的实验探索为高炉未来的创新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华北理工大学张玉柱教授作题为《铁前低碳节能几项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在节能降碳的背景下,进行创新的球料混烧技术、烧结工序烟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烧结配矿与炉料结构智能优化、高炉熔渣余热回收及高值资源化技术、高品质富氢气基竖炉直接还原技术,展示了炼铁行业在创新驱动下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安全高效、低碳低成本方向的持续探索,将为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河南五耐集团李明欢主任作题为《碳复合砖在高炉炉缸炉底的应用》的报告。李主任通过多座高炉的实践,发现碳复合砖炉缸结构解决了传统炉缸结构在炉役后期出现的“象脚状侵蚀”问题,形成了“平锅底状侵蚀”,对高炉的安全和长寿有重要意义,能够为钢铁企业带来优异的经济效益。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大师邹忠平作题为《高炉球墨铸铁冷却壁长寿与实践》的报告。邹大师从高炉铸铁冷却壁的长寿机理入手,分析了铸铁冷却壁的长寿实践经验,总结了铸铁冷却壁的设计、铸造、应用、操作、管理的一系列过程的研究,为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星(陈龙智代)作题为《关于炼铁成本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从铁矿石和料场库存的角度,分析了降低铁前成本的重要性、意义、目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并且根据实践应用总结了对焦炭质量的研究和中心加焦的优缺点,为行业在实现高效、绿色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考方向。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部门总经理段国建作题为《极致能效技术助力钢铁企业发展的思考》的报告。段总认为炼铁行业未来趋向于绿色化、低碳化、极致能效发展,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进行了高效低耗炉型技术、富氢烧结和富氢高炉冶炼技术、低碳低氮顶燃式热风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最后对高炉熔渣干式淬化及热量高效回收技术进行了展望。
湘潭钢铁特聘专家储滨作题为《湘钢近十年高炉技术进步及思考》的报告。储总先对湘钢的炼铁系统和高炉的生产背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随后展示了湘钢在分段式休风料与全风口复风技术、快速开炉达产达效技术、非中心加焦技术、全外购焦冶炼技术优化、低镁铝比综合冶炼技术的进步、创新与应用情况。
辽宁科技大学教授汪琦作题为《Qisunny矿-焦耦合冶金性能分析方法》的报告。汪教授介绍了矿-焦耦合的冶金性能定义、试验和表征方法、冶金性能指标、能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展示了在冶金性能分析技术创新方面的务实探索和丰硕成果。通过不断创新,为钢铁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冶金分会总设计师苏步新作题为《全球钢铁格局背景下铁素原料供给变化浅析》的报告。苏设计师总结了铁素原料的生产、应用和供给方面在全球的变化情况,为行业在高效运行、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的前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东北大学储满生教授作题为《基于数据和机理融合驱动的智能化炼铁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报告。储教授分享了高炉操作炉型监控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新技术提高了高炉操作调整和运行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启示。
江西理工大学余艾冰院士(焦璐璐代)作题为《如何优化高炉内衬形状以获得最大能效?》的报告。焦博士通过模拟研究,探究了高炉内衬形状对高炉冶炼强度的影响,为今后的高炉内衬结构、形状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思路。
中南大学李光辉作题为《“铁矿烧结成矿“矿化域〞理论及其应用》的报告。李教授展示了“矿化域”理论的概念和在炼铁行业的实际应用情况,突出了技术创新、绿色环保的关键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中钢设备矿物加工工程部总经理邓睿作题为《适应我国炼铁生产的先进造块技术》的报告。邓总总结了当前造块技术在生产、应用和环保方面的成功经验,为行业在实现高效、绿色生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荣信特钢总经理安波作题为《基于钢铁企业全流程算账经营与极致效益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安总展示了在经营和效益技术方面的务实探索和丰硕成果。通过不断创新,为钢铁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
原北京科技大学校长、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天钧教授作会议总结。杨校长对参加大会的各个单位表示了感谢,随后,杨校长从国家政策解读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严峻局面,为行业提质降本指明了方向。针对李强总理提出的,行业的发展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介绍了钢铁行业面临困局需要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炼铁行业绿色发展的破局思路。随后,杨校长总结钢铁行业目前的历史使命,具备了强大的供给能力,支撑着国家制造业的腾飞。最后祝贺了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宝武新钢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傅曙光作会议致辞
江西理工大学副校长黄志繁作会议致辞
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院长作题为《向新求质,引领炼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大会报告人(由上至下依次为:张建良、张福明、陈令坤、王新东、朱建伟、杜屏、姜玉正、丁晖)
[06-25]
[07-03]
[06-20]
[06-19]
[10-29]
[02-21]
[02-19]
[02-19]
[02-14]
[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