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毕闻达在北京举行了其担任该职位以来在中国的首次媒体见面会。他就铁矿石扩产、绿色转型、在华投资方向与营商环境等谈了自己的看法。
从铁矿石到铜、镍
作为全球知名矿业公司,淡水河谷正积极投身于转型浪潮之中。毕闻达明确表示,淡水河谷不仅是铁矿石市场的领导者,在高品位铁矿石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还极为注重能源转型金属业务的发展,特别是铜。
据悉,目前淡水河谷的铜产能为每年35万吨,而其目标是将这一数字在未来翻一番,达到每年70万吨。“铜和镍被视为关键的优先发展事项,这是因为淡水河谷拥有独特的资产禀赋,能够满足能源转型日益增长的需求。”毕闻达强调,扩大铜和高品位铁矿石的产能,都是为了助力能源转型和工业降碳。
为了实现这一转型目标,淡水河谷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例如,该公司已在巴西实现 “范围2” 的近零排放,这一成果得益于其与晶科能源共同建设的一个太阳能项目。该项目是南美洲最大的太阳能项目之一。此外,淡水河谷还与比亚迪展开合作,聚焦轻型汽车电气化领域。在未来数月内,双方将对在淡水河谷运营区安装必要的车辆充电基础设施进行评估。同时,淡水河谷也将在其运营区内对部分电动车型进行测试。通过这些合作与创新实践,淡水河谷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能源转型趋势的发展道路。
与中国紧密相连的合作关系
“我们对中国的投资环境非常有信心和满意,我们很高兴看到政府也采取了果断行动。”谈及中国的投资环境之时,毕闻达不吝赞美之词。对于淡水河谷而言,中国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市场。自197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淡水河谷与中国的合作已有近52年的历史。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一直是淡水河谷最重要的市场,其生产的铁矿石超过50%销往中国。
毕闻达在谈到与中国的合作时,难掩兴奋之情。他表示,此次中国之行以及与客户的交流让他深切感受到巴西和中国对能源转型的坚定信心,双方都高度关注为全球降碳事业供应所必需的关键矿物。在铜和镍等能源转型金属业务方面,淡水河谷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客户尤其是中国客户的主要供应商和首选供应商。
淡水河谷与中国的合作体现在多个层面。在项目合作上,除了之前提到的与晶科能源、比亚迪的合作外,淡水河谷此次还与河钢集团签署了深化减碳合作的协议。在业务拓展方面,淡水河谷正在为中国客户开发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铁矿石压块产品,这是一种类似于球团矿但更加绿色的产品,客户可在高炉或直接还原路线中使用,并且能够减少10%的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淡水河谷还积极推广 “巨型枢纽” 概念。在这些“巨型枢纽”中,淡水河谷能够使用电弧炉(EAF)生产碳足迹较少的钢铁产品,从而显著减少排放。其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且随着中国客户针对氢气用于钢铁生产的探索,未来“巨型枢纽”有望朝着更绿色的方向发展,双方在绿色钢铁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
在投资方面,毕闻达称,淡水河谷对中国当前的投资环境持非常积极的态度。他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采取果断行动,发布行动计划来加速经济活动。这无疑为投资者和国际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坚定了淡水河谷继续在中国投资发展的信心。淡水河谷不仅投资生产铁矿石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还将在中国扩大铁矿石运营范围、开展混矿业务投资等。
明年铁矿石产量将达到3.4亿~3.6亿吨
铁矿石业务一直是淡水河谷的核心业务之一。去年,淡水河谷铁矿石产量达到了3.28亿吨,这是自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的产量计划,毕闻达透露,该公司预计产量有所增长,目前正在建设3个项目,这些项目将按预期投产。预计到2026年,淡水河谷铁矿石产量将达到3.4亿~3.6亿吨。
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淡水河谷也非常注重供应质量的提升。“该公司计划增加团块产品在产品组合中的占比,目前其团块产品产量接近4000万吨,到2030年预计达到约7000万吨。”毕闻达强调,这一举措对于支持客户的减碳计划至关重要,因为团块产品在钢铁生产过程中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符合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趋势。
从供应方面来看,虽然西芒杜铁矿项目即将投产,今年底预计有6000万吨的产量投放市场,且淡水河谷到2026年也有大约5000万吨的扩产计划。毕闻达认为,从行业整体来看,矿山老化、新矿床寻找困难、新矿开采量下降且品位较低等因素,使得新增铁矿石产量在一定程度上为中长期的供需平衡提供了支持。
毕闻达表示,淡水河谷在全球矿业市场中不断探索转型与发展之路,与中国保持着紧密且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在铁矿石业务上既有明确的产量提升与质量优化计划,又对市场有着清晰而乐观的判断。未来,淡水河谷有望继续在中国市场乃至全球矿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与各方携手共同应对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冶金报)
[06-25]
[07-03]
[06-20]
[06-19]
[10-29]
[04-07]
[04-07]
[04-03]
[03-31]
[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