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技术中心实验室,几页被圈圈点点的图纸平铺在办公桌上,放凉的茶水静静地诉说着这里的忙碌与专注,屋内只能听见检测仪器的声音。只见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技术中心研发部主管工程师狄增文和团队成员身着白色实验服,全神贯注地操作显微镜,轻轻转动调节旋钮,样品的微观组织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显微镜的目镜里。“经检验,首批船舶锚链用钢性能指标全部满足船级社认证要求。”对产品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后,狄增文向大家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密切关注全球钢铁行业动态,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主要用钢行业的发展趋势,瞄准锚链用钢市场精准发力,抢抓高端客户订单,进一步拓宽品种结构——这是狄增文的主要任务目标。由他开发的奥氏体晶粒控制技术,使张宣科技这一产品的奥氏体晶粒7级以上的稳定率由83%提升至95%。
刚接到首批船舶锚链用钢研发任务时,狄增文心里十分忐忑。“由于使用环境特殊,产品必须能够承受船舶在抛锚、起锚中的巨大拉力,抵抗船舶晃动的冲击和海水浸泡的腐蚀。这对产品的强度、韧性、耐腐蚀性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在当天的研发攻关动员会上,多名技术骨干组成攻关团队,狄增文带领团队成员紧密结合客户用钢需求,一一分析过热度偏高、絮流、弯曲度超差等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同时制订了详细的试生产控制计划及取样、实验方案。该团队成员全程跟踪冶炼、精炼、连铸、轧制等工序环节,进行工艺督导,记录关键参数,并在产品下线后第一时间完成组织探伤、取样等工作。
在试生产过程初期,铝元素含量控制是狄增文遇到的第一个难题。铝元素能够改善锚链钢的强度和韧性,使产品内部组织结构更加均匀,还能够细化晶粒,进一步提高产品耐腐蚀性。“但铝元素的含量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过高的铝含量会导致产品热加工、焊接和切削加工等性能下降。”狄增文说。
根据技术协议规定,狄增文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工艺优化和技术调整——精确配料计算,严格控制脱氧剂添加量,准确把握添加时机,优化精炼过程工艺参数,调控软吹时间及过热度——一系列措施保证了铝元素含量精准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最终,试生产的锚链用钢产品各项关键指标完全满足要求,已进入船级社认证阶段,为后续向高端用户供货奠定坚实基础。
让狄增文同样充满成就感的还有张宣科技成功入选国内某预应力锚夹具龙头企业合格供应商名录。虽是首次为该高端客户供货,狄增文仍然信心满满,张宣科技先进的产线工艺装备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深度应用,都是他敢于接受挑战的底气。生产过程中,狄增文带领团队成员在参数优化、原料准备、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周密部署,为客户定制最佳服务方案。截至目前,700余吨订单产品已全部下线。
2024年,张宣科技加速释放绿色低碳转型领先优势,依托全球首例“氢基竖炉—近零碳排电弧炉”新型短流程工艺,持续拓展绿色产品矩阵,取得了较大进步,狄增文对此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据统计,2024年,张宣科技共研发石油机械用钢、工程机械用钢等35个特钢新产品,开发奥氏体耐热钢、沉淀强化合金等12个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中国冶金报)
[06-25]
[07-03]
[06-20]
[06-19]
[10-29]
[02-28]
[02-27]
[02-21]
[02-19]
[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