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钛磁铁矿探明储量达30亿吨,潜在价值超万亿元;未来总采矿规模达5200万吨/年,可支撑开发50年~100年;配套光伏装机容量达973.78万千瓦,绿电成本降20%;到2035年产业总产值目标较2030年的160亿元翻一番;9.2平方千米高标准钒钛产业园承载千亿元集群……
在新疆广袤的戈壁滩下,一座“宝藏”正被唤醒——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30亿吨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的发现,正推动着一条千亿元级绿色矿业产业链加速成形。依托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这座南疆县城正朝着“丝路明珠钒钛新城”的目标稳步迈进。
资源筑基:戈壁下的“聚宝盆”
走进距离巴楚县城42千米的钒钛矿区,巨型矿卡在露天矿坑中穿梭。这片占地面积近50平方千米的“聚宝盆”,已探明资源量相当于全国钒钛磁铁矿储量的15%,潜在经济价值超万亿元。“这里的矿体埋藏浅、剥采比低,特别适合大规模露天开采。”6月22日,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副县长汪继东在2025(第二届·喀什巴楚)钒钛资源创新开发暨钒钛钢高质量发展大会期间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新疆叶尔羌矿业(中国宝武旗下)已取得600万吨/年的采矿证,计划今年8月份满负荷试产,另有2家企业“探转采”手续正在推进中,未来合计采矿规模将超5200万吨/年,资源保障可持续50年~100年。
“更难得的是生态本底优势——矿区地处戈壁荒滩,无生态保护区制约,高效畅通的公路网直通采场。据测算,这里的资源足以支撑持续开发百年,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汪继东无不自豪地说。
全链布局:剑指千亿元产业集群
汪继东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巴楚县以“高位推动、建好平台、系统谋划、招大引强、稳步开发”的发展思路,聘请顶尖团队编制产业规划,构建“采—选—冶炼—钛材加工—钛白粉—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根据《巴楚县钒钛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5年)》,到2030年,巴楚县钒钛产业形成开采1800万吨/年矿石产能,加工铁精粉300万吨、钛精粉50万吨,生产球团300万吨、钢材160万吨,钛白粉、海绵钛、钛锭、钛材产线相继投产,钢铁、钒钛产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以上;形成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35项,开发钒钛新产品4个以上;全面建成钒钛磁铁矿资源开采基地、巴楚县钒钛产业园区、钒钛企业研发技术中心三大平台,将巴楚县打造成为全国先进钒钛材料产业聚集区、西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南疆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到2035年,巴楚县钛白粉、钛合金新材料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谋划建设五氧化二钒系列产品加工厂,直接提钒工艺实现突破;延伸五氧化二钒、钒氮合金、钒电解液、钒液流电池等钒产业链;把钒钛资源优势的综合利用发挥到极致,钢铁、钒钛产业总产值达到320亿元以上;形成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5项~10项,开发钒钛新产品5个以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钒钛之都,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级钒钛产业集群。
绿色赋能:绿电点亮“低碳冶炼”
传统钒钛冶炼的高耗能瓶颈,在这里被创新破解。巴楚县依托县域973.78万千瓦光伏资源,推动绿电资源直供高钛渣、海绵钛、钛白粉等系列产品,实现绿电与钒钛行业高载能企业耦合发展,提高绿电本地消纳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打造巴楚钒钛磁铁矿非高炉冶炼的绿色全产业链。喀什地区首个集“光伏发电—制氢—储氢—加氢”于一体的氢能全产业链示范项目——粤水电巴楚县5兆瓦分布式光伏制储加氢一体化(试验示范)项目光伏电源侧成功并网,在开拓“光伏+氢能”新赛道上取得重要突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为钒钛产业园区提供稳定的能源保障。
汪继东表示,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提升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中的作用,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在推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巴楚县采取了以下举措:
巴楚县人民政府、中科院新疆理化所、新疆顺正钒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三方共同签署《高质化利用联合实验室合作框架协议》,聚焦钒钛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三大方向,着力破解钒钛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引入行业领军企业,深化与国家钒钛产业联盟、中冶赛迪等行业领军平台的战略合作,充分依托其智力支持和全产业链技术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进程,共同构建全产业链标杆示范体系。
目前,巴楚县以“铁、钒、钛低碳高效综合利用”为核心,打造绿色矿业产业链,推动钒钛产业与县域经济相互联动,实现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支持企业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提高清洁能源消纳比例,减少碳排放;加强对尾矿、废渣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例如,规划建设相关项目,对园区产生的危险废物、一般废物等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化处理,实现零排放和绿色化、清洁化发展。
政策护航:构建企业发展“暖环境”
为了吸引更多更优质的钒钛产业链生产企业落户巴楚,巴楚县打出政策“组合拳”,破解产业痛点:设立5000万元专项资金,推行重大项目“清单制+责任制”;投入11亿元完善园区污水处理厂、固废中心等设施;优化营商环境,增强要素保障,工业用地价、电价、气价均低于同业均价,叠加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企业综合成本显著降低;实施“钒钛专家引进计划”,引进5位顶尖专家;联合高校开展“订单式”培训,共建实训基地;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破解技术型企业资金瓶颈。
园区聚链:9.2平方千米的产业“航母”
汪继东介绍,目前,巴楚县规划建设9.2平方千米的钒钛新材料产业园,科学划分化工、冶炼、能源保障等功能板块,在规划设计阶段即对标全国钒钛产业集聚区建设标准,重点打造西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着力培育国内钒钛产业标杆园区,吸引行业龙头企业集聚,推动钒钛产业集群式发展。
“目前,园区已集聚叶尔羌矿业、顺正钒钛、东佳新材料等链上企业,覆盖采选、球团、钛白粉等环节,初步形成‘国企引领、民企协同’的产业生态。”汪继东说。
和谐共生:践行“两山”理念,
守护戈壁生态
要发展也不忘保护,开发不忘反哺。汪继东介绍,在矿权整合及产业发展规划中,考虑到生态保护问题,对于涉及矿区开采、闭矿后生态修复等问题,巴楚建立全周期生态保护机制,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赢。
从戈壁勘探现场到现代化产业园区,巴楚县正以资源为基、创新为翼、绿色为核,在南疆大地上走出一条资源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全国钒钛产业版图上的新疆“第三极”呼之欲出。(中国冶金报)
[06-25]
[07-03]
[06-20]
[06-19]
[10-29]
[07-02]
[07-01]
[06-30]
[06-25]
[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