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首钢集团长钢公司紧紧围绕“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长钢第一竞争力”,结合自身经营生产实际,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新路径,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工作,“体系+项目+研发”联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2024年,该公司完善体系,推动项目落地。
一是组织机构体系更加完备,为技术创新相关工作更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撑。在原有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上,长钢进一步细分组织结构、丰富载体抓手,搭建形成了长钢技术中心长治市创新中心2个中心,包括科技研发项目、技术攻关、QC(质量控制)小组活动、合理化建议4个层面的长钢特色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实现了以项目促进问题解决、指标提升、人才成长。
二是科技项目及技术攻关项目“管用解渴”,在破解卡点堵点痛点难题上助力明显。2024年,该公司开展科技项目28项,研发强度达到3.19%。其中,该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H型钢智能化轮廓仪检测装置于2024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成为迄今为止国内首套实现H型钢在线“轮廓+表面质量”自动检测的装备,具备二维表面缺陷检测和3D轮廓高精度测量功能,有效解决了行业质检难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在技术攻关项目方面,该公司开展焦化厂煤场受煤坑改造、改善型钢轧辊圆角缺陷和磨损量攻关等共计55项,创造经济效益794.19万元。该公司持续在产品结构战略上做文章、下真功,深耕“单通道、直通车”管控模式,以科技项目和装备提升项目的持续推进带动产品研发工作提质增效,在持续培育做优45#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圆钢、BWR4耐侯紧固件用钢热轧圆钢、支护用高强度锚杆钢等具有比较竞争优势、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拳头产品的基础上,2024年,该公司开展首发产品MFT8-DP非调质双相冷镦钢研究工作,为实现产品结构战略转型、切实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出了积极探索。
此外,该公司“长型材多线耦合直轧的铸轧界面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国产高速棒材生产品种钢关键装备及工艺技术集成”“低镁渣系转炉高炉龄生产工艺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机械用紧固件钢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等4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首钢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今年初以来,该公司丰富载体,接续“创新”发力。
锚定2025年既定目标任务,该公司将围绕稳产、提效、降本核心目标,以“两个中心”为平台,以技术攻关为抓手,依托“四级创新”机制,充分挖掘各层面的创新潜力,推动创新能力提升,解决卡点、堵点、痛点问题,全面提升效率效益,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
一是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全员创新。该公司优化组织机构和研发人员结构,梳理、评价、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活动室;形成以新产品开发部和生产技术处为主体的科技项目和新产品研发体系、以二级单位为主体的技术攻关体系、以班组为主体的群众性质量活动体系、以岗位职工为主体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体系的4个创新层级;采用“揭榜挂帅”“院企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合作共建,攻克技术难题;建立中高端研究人才站,采用富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与激励政策,引进中高端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
二是实施各个层级技术创新项目,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卡点堵点痛点问题。同时,该公司还将项目成果延伸至其他方面,带动整个系统运行水平提升,助推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圆满实现。2025年1月份,该公司有24个科技项目立项。1月—5月份,长钢研发投入累计达11094.23万元,研发强度达3.69%,较计划提高0.59%;立项技术攻关项目39项,目前有5项已完成。
三是加快新产品研究开发,继续完善“产、销、学、研、用”五位一体产品研发体系,实现从中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的转换,全面提升新产品生产创效能力,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从智能装备升级、集中化管控、数字化运营3个层面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赋能高质量发展。
此外,该公司申报的“烟气处理方法及装置”等28项专利取得受理通知书,其中发明专利8项;“一种焦炉炉顶的导烟套筒”等21项专利取得授权;审核发表论文36篇。(中国冶金报)
[06-25]
[07-03]
[06-20]
[06-19]
[10-29]
[07-22]
[07-11]
[07-09]
[07-09]
[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