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7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钢铁行业正面临国内需求不振及出口疲软的问题,近22个月里仅3个月出口呈现正增长。
对此,部分韩国媒体未考虑市场规律,将全球钢铁需求疲软及自身竞争力缺失引发的困境归因于中国。韩国媒体表示,中国生产的钢铁因价格优势正涌入国际市场,同时,中国对韩国钢铁需求的减少加剧了韩国钢铁出口的困境,这一颓势难以迅速改善。数据显示,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韩国钢铁制品出口额不断下滑,同年9月更是录得21.2%的负增长。在此后的22个月中,除少数月份外,出口额均呈负增长,对贸易平衡构成压力。目前,钢铁产品出口额约占韩国总出口额的5%。
事实上,韩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中国密不可分,其几次产量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高速发展,均来自于中国市场的需求拉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温故知新,回顾韩国钢铁行业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可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韩国钢铁发展历程:垄断—竞争—垄断—高度竞争
韩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垄断—竞争—垄断—高度竞争”。
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钢铁企业间的竞争格局为基准,可以认为1998年之前是韩国依赖垄断性市场的规模增长期。
20世纪70年代是以浦项制铁为代表的高炉建设期;20世纪80年代是以光阳钢铁厂为主要代表的产量增长期;自1992年浦项制铁产能达到2100万吨后,韩国钢铁产业一直追求产量上的增长。这期间,面对前苏联解体和中韩建交等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韩国钢铁业通过电工钢、特殊钢等新产品吸引投资,推进了钢铁产品质量的提升。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韩国钢铁市场日趋活跃:浦项制铁被民营化,现代制铁和浦项制铁发生热轧纠纷,随着现代制铁收购韩宝钢铁,整个钢铁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
在这十年(2000年—2010年)中,韩国钢企经过了“垄断—竞争—垄断”的局面变化,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龙头企业浦项制铁因生产设备投资和并购策略被动,全球钢企产量排名从1999年的第一名下滑到2008年的第五名。
从2008年开始,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世界钢铁业进入萧条期,韩国钢铁业也未能置身事外。2008年,韩国粗钢产量达到5460万吨。
随着2010年现代制铁400万吨/年1号高炉(5200立方米)的投产,韩国钢铁产业转变为浦项制铁和现代制铁的复合竞争格局。在新的复合竞争格局下,钢铁公司的经营战略开始发生大的变化,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民营钢企不得不为生存而制订战略。这一时期,韩国中小钢铁企业虽然努力经营,但面临很多风险,大部分钢企的生存策略都是以提高市场适应度为主,而不是提升自身市场支配力。
在这样产业高度集中的市场中,以龙头企业浦项制铁和现代制铁为首的韩国钢铁企业着力投资冷轧或镀层钢板市场,使得这些领域面临更大的过剩危机。对于竞争力和影响力稍弱的钢管、线材市场而言,适度的企业参与反而有利于用户的材料采购,从而享受到多元竞争结构带来的福利。
2000年起,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崛起,中国钢材的加入使韩国市场竞争格局更加复杂。2000年—2010年,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为韩国钢铁创造了新的发展期。而2010年以后,韩国钢铁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生了变化,中韩钢铁产业分工结构逐步成为了决定韩国钢铁产业未来的重要变数。从2010年代末期开始,韩国钢铁业多元化竞争力量减弱。
自2020年起,韩国钢铁产业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受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钢铁业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正在减弱。为了保护本国钢铁产业,韩国正在加强进口限制。与此同时,中美关系波动、应对气候变化等都促使韩国钢铁产业面临来自全球的激烈竞争。
面对竞争,韩国钢铁业龙头企业的市场支配力被削弱,在与上下游产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受此影响,韩国几乎所有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都出现了下降。
2021年,由于现金充裕、钢铁价格暂时飙升,韩国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改善。但此后,宏观经济整体的不稳定性加剧,经营成本过高的韩国主要钢铁企业因过度竞争而陷入无利可图的状态。现在,浦项制铁等企业出现了去钢铁化的动向。2023年,韩国粗钢产量为6670万吨,仅比15年前增加了约1200万吨。
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调整结构 法律研讨 海外布局
伴随着出口的扩大,贸易保护主义驱使下的国际贸易摩擦日渐增多。面对出口压力,韩国钢企是怎么做的呢?
其一,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抢占产业链制高点。通过梳理2015年左右钢铁国际贸易摩擦特别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难发现,除中国钢企外,日韩钢铁企业同样被“严防死守”。只是,虽然同样遭遇到欧美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日韩等亚洲国家钢企受到的影响与我国还是有些许差异。
从出口品种上看,相比我国以螺线、钢坯、型钢、中厚板等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日韩企业出口的产品多以冷轧卷板、船板等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更高,在遭遇反倾销调查等贸易保护主义的时候,回旋的余地也更大。相对于中国国内完整的钢铁产业链,韩国钢铁存在一定的生产结构不平衡,导致进出口依赖增加,即下游工序加工能力大于上游工序加工能力,造成原料性质的半成品、热轧板等依赖进口,而下游行业对出口的依赖度也增加,“加工工厂”的属性更加明显。
其二,开展法律研讨,以全球化视野布局市场。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认定,自韩国、日本等7个国家进口的钢板构成倾销行为,决定对其征收反倾销税。除韩国企业表示强烈反对并积极应诉外,韩国商会联手美国法律公司和当地一家律师事务所召开研讨会,为韩国中小钢企如何应对美国的反倾销措施提供免费指导。
其三,以浦项制铁为代表的日韩钢企在海外市场(如在印度、越南等地)布局了多个钢材加工项目。虽然有的项目在落地上遇到了很大阻碍,有的在短期内很难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提前布局确实很有必要,有利于对潜在市场的深度开发以及后期市场话语权的争夺。
影响韩国钢铁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市场
因为距离近、往来多、相互影响大,探讨韩国钢铁,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中国钢铁。
经过数十年从垄断到竞争再到垄断的反复调整,韩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得到了空前提高。每当竞争过于激烈,“内卷”等现象过于严重时,韩国就会出现一波并购重组。数据显示,韩国前3家钢铁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90%,其中,浦项制铁作为韩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其产量占比保持在国内总产量的70%左右。而目前,中国国内前十家钢铁企业产量在全国的占比则是60%左右。集中度高,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产量,以及制订一些针对性措施。这些措施对韩国钢铁的影响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恐怕还是中国市场。
在中韩钢铁贸易结构中,韩国出口的产品以汽车板、家电板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主;韩国进口商品则以一般建筑用钢筋、热轧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市场对韩国钢铁产业产生了显著的拉动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对钢铁产品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全球钢铁产业的供需平衡。韩国钢铁产业在历史上曾通过向中国出口高品质钢材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尤其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期间,对韩国钢铁出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钢铁产能的调整,中国市场对韩国钢铁的需求出现了变化。一方面,中国自身钢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导致对进口钢材的依赖度下降;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中国市场的钢铁需求。
对华贸易方面,韩国钢铁出口的衰减尤为突出。韩国数据显示,对华钢铁出口额自2022年起显著下降,而从中国进口的钢铁产品则持续增长,截至今年上半年,韩国对华钢铁贸易逆差接近2022年9月的3倍。
尽管如此,中国市场仍然是韩国钢铁产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市场之一。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韩国钢铁企业仍有机会在中国市场保持竞争力,并通过参与中国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继续从中获益。中国国内钢材价格和出口趋势,对韩国钢铁供需和价格产生着重大影响。
近两年我国钢材出口增加,韩国国内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认为中国钢材冲击了韩国市场,导致韩国钢企效益大幅下滑。事实上,我们在探讨韩国钢铁提高集中度的时候,隐含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日本、韩国这些国家钢铁行业结构调整之后恰好都遇到了较好的外部环境,是利于行业增长的。这个外部环境就是中国市场。
中国的市场足够大,大到我们的需求变化完全可以拉动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韩国、日本就是典型例子。梳理时间线可以发现,韩国钢铁产业迅速发展恰逢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的任何变化和调整都显得合理而有效。那么,中国能享受谁的发展红利?从我们周围来看,印度还是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有的是因为自身营商环境存在较大完善空间,有的是因为外部因素影响,总之都很难成为大范围替代国内需求的市场,只有靠我们自己。
当然,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也大到了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好、行业上行时可以养活那些只跟随不思考、只模仿不创新、只摘桃子不开拓的企业和个人。那么,现在行业下行、潮水褪去,我们更容易看清中国钢铁工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需要的是那些实干的、创新的、不断追求进步、能够把蛋糕做大的企业和人。那些浑水摸鱼,总想窃取他人劳动和创新成果,甚至通过同质化竞争搅乱市场格局的企业应当及时退出。(中国冶金报)
[06-25]
[07-03]
[06-20]
[06-20]
[06-19]
[09-27]
[09-23]
[09-20]
[09-19]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