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钢铁行业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只有回答好了,我们才能生存和发展。”
……
7月10日—11日,全联冶金商会2024年常务理事会在江苏永钢集团举行。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和商会领导、行业专家学者及众多民营钢企领军人出席会议,共同把脉钢铁行业发展趋势,探讨以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促进冶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观趋势——
钢企要在减量调整中求生存
全联冶金商会会长、上海德龙钢铁集团董事长丁立国表示,今年初以来,钢铁行业经历了有效需求不足、行业亏损加剧的严峻考验。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利好钢铁工业发展,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然存在,特别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钢材市场震荡运行、价格低迷,企业利润下降,一些企业挣扎在亏损边缘。
数据显示,2024年1月—5月份,重点统计民营钢企实现销售收入12780亿元,同比下降0.6%;实现利税185亿元,同比下降3%;实现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1.2%。虽然民营钢企从4月份开始盈利,但目前仍有5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整个民营钢铁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差。这背后是钢材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导致的。1月—5月份,我国钢材产量达到57405万吨,同比增长2.9%;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为39551万吨,同比下降3.7%。
“民营钢企粗钢和钢材产量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控产稳价任务艰巨。”丁立国表示。
进出口方面,1月—5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4465.5万吨,同比增长27%;累计出口均价为788.5美元/吨,同比下降33.4%。同期,我国累计进口钢材304.3万吨,累计进口均价为1658.6美元/吨,同比下降4%。“我国钢材出口呈现‘量增价降’的特点,反倾销风险正在加大,出口形势不乐观,一些传统区域未来可能面临反倾销措施和高关税的挑战。”丁立国说。
对于下半年钢材市场是否会迎来转机,上海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认为,这主要取决于近期国务院发布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的钢铁产量调控政策能否得到有力落实。如果政策调控得力并得到有效落实,钢材市场就有望触底反弹。
江苏省钢铁行业协会副会长陈洪冰则表示,钢铁企业必须在减量调整中求生存、在效率提升与价值创造中谋发展。
定战略——
唯有向“新”而行,方能破局而出
面对当前复杂的形势,民营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何在?
“我国钢铁工业已进入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挑战来看,供需减量化发展趋势更加突出;从机遇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坚持创新引领、打造钢铁行业新质生产力正当其时。”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张海登如是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永卓控股董事局主席吴耀芳说。
原国家冶金工业局副局长、全联冶金商会创会名誉会长赵喜子表示,钢铁行业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抓住更多发展机遇。 ▶▶下转02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提出了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两种策略。一种是兼并重组。以中国宝武为例,通过兼并武钢、重钢、太钢、马钢等企业,成为全球最大钢铁集团,年产能达到1.5亿吨。这种兼并重组有助于整合各钢企的专业资源,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技术水平。另一种是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大平台。这种平台不依赖于传统的资产兼并方式,而是通过有限联合、互相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将多家钢铁企业连接在一起(如沙钢、南钢、中天钢铁、永钢等),形成一个智能化生产大平台,来指导各企业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成本最低化。这种平台化运营模式既能提高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又能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肖邦国认为,钢铁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在于创新驱动。他提出,要实现钢铁产品“质优”,以满足自身和下游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要打造先进生产力,以提高生产效率、绿色低碳发展为标志。
谋未来——
以新质生产力为民营钢企赋能
在同期举行的企业交流座谈会上,从多家企业分享的经验可以看出,部分民营钢企已通过改造升级产线、深化产业链、向多元化方向拓展等措施,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并以此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沙钢集团总裁龚盛介绍,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重点采取了三方面措施:一是产品结构面向新市场、新需求,不断调整、调优、调高;二是绿色低碳发展;三是面向未来,抓好数字化、智能化。
敬业集团总经理李慧明表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谋划了5条转型升级路线:第一条是向内发展,推动产品升级改造与转型;第二条是向外发展,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第三条是向后延伸发展;第四条是推动颠覆性高科技创新;第五条是绿色低碳发展。
永卓控股党委书记、总裁吴毅表示,永卓控股把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放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通过产线装备升级、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优特钢占比,聚焦关键核心材料,继续提升产品绿色低碳水平;同时,培育壮大非钢产业,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和LNG(液化天然气)新能源产业。
此外,荣程集团将氢能产业定位为新赛道,陕钢集团聚焦新一代高质量本质绿色化数智化直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系统集成,徐州金虹钢铁引领电炉短流程智能化与绿色化技术化创新……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为民营钢企蓄势赋能的生动实践。
“新形势下,民营钢企更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既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生产经营整体平稳,又要加速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保持盈利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全联冶金商会秘书长贾银松总结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干勇提出了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两种策略。一种是兼并重组。以中国宝武为例,通过兼并武钢、重钢、太钢、马钢等企业,成为全球最大钢铁集团,年产能达到1.5亿吨。这种兼并重组有助于整合各钢企的专业资源,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技术水平。另一种是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大平台。这种平台不依赖于传统的资产兼并方式,而是通过有限联合、互相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将多家钢铁企业连接在一起(如沙钢、南钢、中天钢铁、永钢等),形成一个智能化生产大平台,来指导各企业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等环节,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成本最低化。这种平台化运营模式既能提高市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又能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肖邦国认为,钢铁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在于创新驱动。他提出,要实现钢铁产品“质优”,以满足自身和下游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要打造先进生产力,以提高生产效率、绿色低碳发展为标志。
谋未来——
以新质生产力为民营钢企赋能
在同期举行的企业交流座谈会上,从多家企业分享的经验可以看出,部分民营钢企已通过改造升级产线、深化产业链、向多元化方向拓展等措施,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并以此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
沙钢集团总裁龚盛介绍,该公司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重点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产品结构面向新市场、新需求,不断调整、调优、调高;二是绿色低碳发展;三是面向未来,抓好数字化、智能化。
敬业集团总经理李慧明表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该公司谋划了5条转型升级路线:第一条是向内发展,推动产品升级改造与转型;第二条是向外发展,积极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第三条是向后延伸发展;第四条是推动颠覆性高科技创新;第五条是绿色低碳发展。
永卓控股党委书记、总裁吴毅表示,永卓控股把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放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通过产线装备升级、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优特钢占比,聚焦关键核心材料,继续提升产品绿色低碳水平;同时,培育壮大非钢产业,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和LNG(液化天然气)新能源产业。
此外,荣程集团将氢能产业定位为新赛道,陕钢集团聚焦新一代高质量本质绿色化数智化直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系统集成,徐州金虹钢铁引领电炉短流程智能化与绿色化技术创新……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为民营钢企蓄势赋能的生动实践。
“新形势下,民营钢企更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既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变化,保持生产经营整体平稳,又要加速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保持盈利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全联冶金商会秘书长贾银松总结道。(中国冶金报)
[06-25]
[07-03]
[06-20]
[06-20]
[06-19]
[08-15]
[08-15]
[08-14]
[08-14]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