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期刊

冶金工业出版社——采矿学(第二版)

发布时间:2021/11/08

访问量:

字体:[ ]
   
分享到:

【书  名】采矿学(第2版)
【作  者】王青 任凤玉 主编
【定  价】58元
【I S B N 】978-7-5024-5490-6
【页  数】521页
【开  本】16开
【版  次】1版1次
【出版日期】2011年04月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金属矿床开采的采矿方法、工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全书共分4篇23章。第1篇包括对于地下和露天开采均适用的共性内容,如矿床的品位与矿量计算、矿床模型、岩石的力学性质、爆破基础知识、技术经济基础;第2篇为地下开采,讲述矿床开拓、矿山总平面图布置、井巷设计和崩落、空场、充填三大类采矿方法;第3篇是露天开采,包括最终境界设计、开采程序、生产计划、露天矿开拓以及穿孔、爆破、铲装、运输、排土等开采工艺;第4篇讲述矿山土地复垦、矿山生产的生态压力与生态成本。本书的编写宗旨是,满足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的需求,在内容上既涵盖仍然被广泛应用的传统采矿知识,由尽可能体现本学科较为成熟的最新研究成果。


目 录

绪论
0.1 矿产资源、采矿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0.1.1 矿产资源与采矿
0.1.2 采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0.2 采矿技术的发展
0.2.1 古、近代采矿技术发展简述
0.2.2 现代采矿技术发展概述
0.2.2.1 现代露天开采技术的发展
0.2.2.2 现代地下开采技术的发展
0.2.3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0.2.3.1 矿山自动化技术
0.2.3.2 计算机技术
0.3 采矿学的研究内容
第1篇 采矿基础知识

1 品位与储量计算
1.1 探矿数据及其预处理
1.1.1 探矿钻孔及其取样数据
1.1.2 样品组合处理
1.1.3 极值样品处理
1.2 矿床品位的统计学分析
1.2.1 取样品位的统计分布规律
1.2.2 正态分布
1.2.3 对数正态分布
1.3 边界品位与矿量
1.4 合理边界品位的确定
1.4.1 盈亏平衡品位计算
1.4.1.1 价值与成本计算
1.4.1.2 可以不采的已揭露块段的盈亏平衡品位
1.4.1.3 必采块段的盈亏平衡品位
1.4.1.4 分期扩帮盈亏平衡品位
1.4.2最大现值法(Lane法)确定边界品位
1.4.2.1 盈利及现值计算
1.4.2.2 生产能力约束下的最佳边界品位
1.4.2.3 生产能力平衡条件下的边界品位
1.4.2.4 最佳边界品位
1.4.2.5 算法与算例
1.4.3 动态规划法确定边界品位
1.4.3.1 决策单元
1.4.3.2 动态规划模型
1.5 矿体圈定与储量计算
1.5.1 矿体圈定
1.5.2 矿量计算
1.5.3 矿体平均品位计算
1.6 矿石损失贫化指标及其计算
1.6.1 矿石损失与贫化概念
1.6.2 矿石损失的原因
1.6.3 矿石损失贫化指标计算
1.6.3.1矿石损失贫化过程及其计算公式
1.6.3.2 矿石损失与贫化的计算程序
2 矿床数值模型
2.1 矿床模型概述
2.2 地质统计学概论
2.2.1 基本概念与函数
2.2.1.1 区域化变量与协变异函数
2.2.1.2 半变异函数
2.2.2 实验半变异函数及其计算
2.2.3 半变异函数的数学模型
2.2.4 半变异函数的拟合
2.2.5 各向异性
2.2.6 半变异函数平均值的计算
2.2.7 克里金法
2.2.8 影响范围
2.2.9 克里金法建立品位模型的一般步骤
2.3 距离反比法
2.4 价值模型
2.5 标高模型
2.6 定性模型
3 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分级
3.1 岩石的力学性质
3.1.1 强度
3.1.2 弹性、塑性和脆性
3.1.3 硬度与磨蚀性
3.2 岩石的分级
3.2.1 岩石的坚固性分级
3.2.2 岩石的可钻性分级
3.2.3 岩体稳定性分级
4 爆破基础知识
4.1 爆炸现象与爆炸类型
4.1.1 爆炸现象与黑火药
4.1.2爆炸类型
4.2 炸药爆炸
4.2.1炸药爆炸的基本条件
4.2.2 炸药的化学变化形式
4.3 炸药的分类
4.3.1 按炸药的构成分类
4.3.2 按炸药的用途分类
4.3.3 其他分类
4.4 炸药的起爆与敏感度
4.4.1 炸药的起爆能
4.4.2 炸药的敏感度及其测定
4.4.2.1热敏感度
4.4.2.2 机械感度
4.4.2.3 爆轰感度
4.4.3 影响炸药炸药敏感度的因素
4.5 炸药的氧平衡与爆炸有害产物
4.6 炸药爆轰概述
4.6.1 冲击波
4.6.2 爆轰波
4.6.3 影响炸药爆轰的因素
4.6.3.1药包直径
4.6.3.2 装药密度
4.6.3.3 径向间隙
4.6.3.4 炸药粒度
4.6.3.5 药包外壳
4.7 炸药的爆炸性能
4.7.1 爆速
4.7.1.1 导爆索法
4.7.1.2 电测法
4.7.1.3 高速摄影法
4.7.2 爆热
4.7.2.1 暴热的实验测定
4.7.2.2 爆热的理论计算
4.7.3 爆容
4.7.4 爆压
4.7.5 爆炸功
4.7.6 猛度
4.7.7 爆力
4.7.8 爆破漏斗
4.8 常用单质炸药
4.8.1 起爆药
4.8.1.1 雷汞
4.8.1.2 叠氮化铅
4.8.1.3 二硝基重氮酚
4.8.2 单质猛炸药
4.8.2.1 梯恩梯
4.8.2.2 黑索金
4.8.2.3 泰安
4.8.2.4 硝化甘油
4.8.2.5 特屈儿
4.8.2.6 奥克托金
4.8.2.7 苦味酸
4.8.2.8 六硝基芪
4.8.2.9 三氨基三硝基苯
4.8.2.10 硝基胍
4.8.2.11 622炸药
4.8.3 单质弱性炸药——硝酸铵
4.8.3.1 物理性质
4.8.3.2 化学性质
4.8.3.3 爆炸性质
4.8.3.4 吸湿结块的预防
4.9 工业炸药
4.9.1 黑火药
4.9.2 铵梯类炸药
4.9.3 铵油炸药
4.9.4 铵松蜡和铵沥蜡炸药
4.9.5 硝化甘油炸药
4.9.6 浆状炸药和水胶炸药
4.9.7 乳化炸药
4.10 工业炸药起爆技术
4.10.1 火雷管起爆法
4.10.1.1 火雷管
4.10.1.2 导火索
4.10.1.3 起爆方法
4.10.2 导爆索起爆法
4.10.2.1导爆索
4.10.2.2继爆管
4.10.2.3 导爆索的联接
4.10.2.4 导爆索起爆网络
4.10.3 非电塑料导爆管起爆法
4.10.3.1塑料导爆管
4.10.3.2 导爆管雷管
4.10.3.3 网路连接
4.10.4 电雷管起爆法
4.10.4.1 电雷管结构
4.10.4.2 电雷管主要参数
4.10.4.3 起爆电源和电缆
4.10.4.4 电雷管起爆网路的联接
4.10.4.5 起爆作业
5 技术经济基础
5.1 利息与利率
5.2 资金的时间价值及其计算
5.2.1 单笔资金的现值与终值
5.2.1.1 单笔资金的终值
5.2.1.2 单笔资金的现值
5.2.2 年金与终值和现值
5.2.2.1 年金的终值
5.2.2.2 资金存储系数
5.2.2.3 年金的现值
5.2.2.4 资金回收系数
5.2.3 现金流量图
5.3 等价性
5.4 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5.4.1 静态评价法
5.4.1.1 投资返本期法
5.4.1.2 投资差额返本期法
5.4.2 动态评价法
5.4.2.1 净现金流
5.4.2.2 折现率
5.4.2.3 净现值法
5.4.2.4 内部收益率法
5.5 投资风险分析
第2篇 地下开采
6 地下开采基本概念
6.1 地下开采一般结构
6.2 矿床分类
6.2.1按矿体形状分类
6.2.2 按矿体倾角分类
6.2.3 按矿体厚度分类
6.3 地下开采一般步骤
6.4 采矿方法分类
7 矿床开拓
7.1 矿床开拓方法
7.1.1 开拓巷道
7.1.2 开拓方法分类及选择依据
7.1.3 平硐开拓法
7.1.3.1与矿体相交的平硐开拓方案
7.1.3.2 沿矿体走向的平硐开拓方案
7.1.4 竖井开拓法
7.1.4.1穿过矿体的竖井开拓方案
7.1.4.2下盘竖井开拓方案
7.1.4.3 上盘竖井开拓方案
7.1.4.4 侧翼竖井开拓方案
7.1.5 斜井开拓法
7.1.5.1下盘斜井开拓方案
7.1.5.2 脉内斜井开拓方案
7.1.6 斜坡道开拓法
7.1.6.1螺旋式斜坡道开拓法
7.1.6.2 折返式斜坡道开拓法
7.1.6.3 螺旋式与折返式斜坡道的对比与选择
7.1.7 联合开拓法
7.1.7.1 上部平硐下部盲竖井开拓方案
7.1.7.2上部平硐下部盲斜井开拓方案
7.1.7.3 上部竖井下部盲竖井开拓方案
7.1.7.4 上部竖井下部盲斜井开拓方案
7.1.7.5 上部斜井下部盲竖井开拓方案
7.1.8 主要开拓方法比较
7.1.8.1 平硐与竖井比较
7.1.8.2 竖井与斜井比较
7.2 主副井布置方式
7.2.1 中央并列式
7.2.2 中央对角式
7.2.3 侧翼对角式
7.2.4 中央式与对角式的对比
7.3 主要开拓巷道位置的选择
7.3.1 影响主要开拓巷道位置选择的主要因素
7.3.2 根据最小运输功确定主要开拓巷道的位置
7.3.2.1 矿石集中进入阶段运输巷道时主要开拓巷道的位置
7.3.2.2 矿石分散进入阶段运输巷道时主要开拓巷道的位置
7.3.3 根据不受陷落破坏确定主要开拓巷道的位置
7.3.3.1 地表移动带的圈定
7.3.3.2 安全深度的确定
7.3.3.3 保安矿柱的圈定
7.4井底车场
7.4.1竖井井底车场
7.4.1.1 井底车场的线路和硐室
7.4.1.2 井底车场形式
7.4.1.3 竖井井底车场的选择
7.4.2 斜井井底车场
7.4.2.1 斜井甩车道与平车场
7.4.2.2 斜井吊桥
7.5 阶段运输巷道
7.5.1主运输阶段和副阶段
7.5.2 影响阶段运输巷道布置的因素
7.5.3 阶段运输巷道的布置形式
7.5.3.1 单一沿脉巷道布置
7.5.3.2 下盘双巷加联络道布置
7.5.3.3 脉外平巷加穿脉布置
7.5.3.4 上下盘沿脉巷道加穿脉的环形布置
7.5.3.5 平底装车布置
7.6溜井
7.6.1 溜井位置的选择
7.6.2 溜井放矿能力
7.6.3 溜井的形式
7.6.4 溜井的结构参数
7.7 地下破碎设施及粉矿回收
7.7.1 地下破碎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7.7.2 地下破碎站的布置形式
7.7.2.1 旁侧式布置
7.7.2.2 矿体下盘集中式布置
7.7.3 粉矿回收
7.7.3.1 利用副井回收粉矿
7.7.3.2 利用主井回收粉矿
7.7.3.3 利用小竖井回收粉矿
7.8矿床开拓方案选择
7.8.1选择开拓方案的基本要求和影响因素
7.8.2 选择矿床开拓方案的方法和步骤
8 矿山总平面布置
8.1 矿山总平面布置的设计内容
8.2 工业场地的选择及其平面布置
8.2.1影响工业场地选择的因素
8.2.2 工业场地平面布置的基本原则
8.2.3 采矿工业场地主要设施布置
8.2.4 炸药总库位置的选择
8.3 生活区位置的选择
8.4 地面运输方式的选择
8.4.1 内部运输方式的选择
8.4.2 外部运输方式的选择
9 井巷设计概论
9.1 竖井井筒类型与装备
9.1.1 井筒类型
9.1.2 井筒内装备
9.1.2.1 提升容器
9.1.2.2 罐道
9.1.2.3梯子间与管缆间
9.1.2.4提升容器四周的间隙
9.2 竖井断面布置形式
9.3 竖井断面尺寸
9.3.1 净断面尺寸
9.3.2 井壁厚度
9.3.3 井壁壁座尺寸
9.4 巷道断面基本形状与坡度
9.5 巷道断面尺寸计算
9.5.1 巷道净宽度
9.5.2 巷道净高度
9.5.2.1拱高f0
9.5.2.2拱形巷道墙高h3
9.5.2.3 轨道与道床尺寸
9.5.3 水沟断面尺寸
9.6 巷道主要支护形式及主要参数
9.6.1 整体混凝土支护
9.6.2 锚杆支护
9.6.3 棚式支护
9.6.3.1 金属支架
9.6.3.2 木支架
9.6.4 喷射混凝土支护
10 崩落采矿法
10.1 覆岩下放矿的基本规律
10.1.1基本概念
10.1.2 单孔放矿时崩落矿岩移动规律
10.1.2.1 崩落矿岩移动概率方程
10.1.2.2 崩落矿岩移动规律方程
10.1.2.3 岩石混入过程与混入量
10.1.3 多漏孔放矿时崩落矿岩移动规律
10.1.3.1 多漏孔放矿问题
10.1.3.2 矿岩界面移动过程与矿石残留体的计算
10.1.3.3 多漏口放矿时的放出体
10.1.4 受边界条件影响的崩落矿岩移动方程
10.1.4.1 半无限边界条件
10.1.4.2 倾斜壁边界条件
10.1.5 矿石损失贫化的控制方法
10.1.5.1 矿石损失贫化的形式
10.1.5.2 贫化前下盘矿石损失量估算
10.1.5.3 减少矿石损失的常用技术措施
10.1.5.4 崩落法放矿时矿石损失贫化计算
10.1.5.5 放矿截止品位的确定方法
10.1.5.6 低贫化放矿方式
10.2 单层崩落法
10.2.1 长壁式崩落法
10.2.1.1 开采条件
10.2.1.2 矿块结构参数及采准布置
10.2.1.3 切割工作
10.2.1.4 回采工作
10.2.1.5 开采顺序
10.2.1.6 劳动组织
10.2.2 短壁式崩落法
10.2.3 进路式崩落法
10.2.4 单层崩落法评价
10.3 有底柱分段崩落法
10.3.1 矿块结构参数
10.3.2 采准工作
10.3.3 切割工作
10.3.4 回采工作
10.3.5 放矿管理
10.3.5.1 放矿方案
10.3.5.2 放矿计划的编制
10.3.5.3 放矿控制
10.3.6 评价
10.3.6.1适用条件
10.3.6.2 主要优缺点
10.3.6.3 改进途径
10.3.6.4 技术指标
10.4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10.4.1 矿块布置及结构参数
10.4.2 采准切割布置
10.4.2.1阶段运输沿脉平巷布置
10.4.2.2 溜井布置
10.4.2.3设备井和斜坡道布置
10.4.2.4 回采巷道的布置
10.4.2.5 分段运输联络道的布置
10.4.3 切割工作
10.4.3.1 切割平巷与切割天井联合拉槽
10.4.3.2 切割天井拉槽
10.4.3.3 炮孔爆破拉槽
10.4.4 回采工作
10.4.4.1 落矿
10.4.4.2 出矿
10.4.4.3 通风
10.4.5 回采顺序
10.4.6 覆盖岩层的形成
10.4.7 评价
10.4.7.1适用条件
10.4.7.2 主要优缺点
10.4.7.3 技术指标
10.4.7.4 改进途径
10.5 阶段崩落法
10.5.1 阶段强制崩落法
10.5.1.1 阶段强制崩落法一般方案
10.5.1.2 矿块结构参数
10.5.1.3 采准工作
10.5.1.4 切割工作
10.5.1.5 回采工作
10.5.1.6 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10.5.2 阶段自然崩落法
10.5.2.1概述
10.5.2.2 矿块回采自然崩落法简述
10.5.2.3 连续回采自然崩落法
10.5.2.4 评价
10.6 崩落法的地压显现规律
10.6.1单层崩落法地压控制
10.6.2 有底柱崩落法地压控制
10.6.2.1采场底部出矿巷道所承受的压力
10.6.2.2 矿体下盘岩石中的压力
10.6.2.3 确定合理的开采顺序
10.6.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地压控制
10.6.3.1无底柱崩落法采场地压显现特点
10.6.3.2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
11 空场采矿法
11.1 概述
11.2 全面采矿法
11.2.1 结构和参数
11.2.2 采准与切割工作
11.2.3 回采工作
11.2.4 评价
11.3 房柱采矿法
11.3.1结构和参数
11.3.2 采准与切割工作
11.3.3 回采工作
11.3.4 评价
11.4 留矿采矿法
11.4.1 结构和参数
11.4.2 采准工作
11.4.3 切割工作
11.4.3.1 不留底柱的切割方法
11.4.3.2 有底柱拉底和辟漏同时进行的切割方法
11.4.3.3 有底柱掘进拉底巷道的切割方法
11.4.4 回采工作
11.4.4.1 凿岩爆破
11.4.4.2 通风
11.4.4.3 局部放矿
11.4.4.4 平场、撬顶和二次破碎
11.4.4.5 最终放矿及矿房残留矿石的回收
11.4.5 评价
11.5 分段矿房法
11.5.1 结构和参数
11.5.2 采准与切割工作
11.5.3 回采工作
11.5.4 评价
11.6 阶段矿房法
11.6.1 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
11.6.1.1 矿块布置和结构参数
11.6.1.2 采准工作
11.6.1.3 切割工作
11.6.1.4 回采工作
11.6.2 垂直深孔球状药包落矿阶段矿房法
11.6.2.1 矿块布置和结构参数
11.6.2.2 采准工作
11.6.2.3 切割工作
11.6.2.4 回采工作
11.6.2.5 安全措施
11.6.2.6 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11.6.3 阶段矿房法评价
11.7 矿柱回采和采空区处理
11.7.1 矿柱回采
11.7.2 采空区处理
11.7.2.1 崩落围岩处理采空区
11.7.2.2 充填采空区
11.7.2.3 封闭采空区
11.8小结
12 充填采矿法
12.1单层充填采矿法
12.1.1 结构和参数
12.1.2 采准与切割
12.1.3 回采工作
12.1.4 评价
12.2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
12.2.1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典型方案
12.2.1.1 水力充填
12.2.1.2 胶结充填
12.2.2 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12.2.2.1 沿走向布置采场的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12.2.2.2 盘区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12.2.3上向倾斜分层充填采矿法
12.2.4 评价
12.3 下向分层充填采矿法
12.3.1 水力充填
12.3.1.1结构和参数
12.3.1.2 采准与切割
12.3.1.3 回采工作
12.3.2 胶结充填
12.3.3 评价
12.4 进路充填采矿法
12.4.1 工艺技术特点
12.4.2 上向进路充填法
12.4.2.1 进路断面形状与回采方法
12.4.2.2 小铁山铅锌矿上向进路充填法
12.4.3 下向进路充填法
12.4.3.1 概述
12.4.3.2 金川二矿区机械化下向进路充填法
12.5 分采充填采矿法
12.6 空场嗣后充填法
12.6.1 工艺技术特点
12.6.2 冬瓜山铜矿大直径深孔空场嗣后充填法
12.6.2.1 地质概况
12.6.2.2 采矿方法
12.6.3 评价
12.7 矿柱回采
12.7.1 胶结充填矿房的间柱回采
12.7.2 松散充填矿房的间柱回采
12.7.3 顶底柱回采
第3篇 露天开采
13 露天开采基本概念
13.1 台阶要素
13.1.1 基本概念
13.1.2 台阶高度
13.1.3 台阶坡面角
13.1.4 工作平盘与安全平台
13.2帮坡与帮坡角
13.2.1 工作帮及其帮坡角
13.2.2 非工作帮及其帮坡角
13.2.3 运输坡道及其对最终帮坡角的影响
13.3 露天开采一般过程
14 最终开采境界
14.1 概述
14.2 最终境界设计的传统方法
14.2.1 基本原理
14.2.2 线段比法和面积比法确定最终开采境界
14.2.2.1 横剖面上面积比法确定长矿体的合理开采深度
14.2.2.2 横剖面上线段比法确定长矿体的合理开采深度
14.2.2.3 水平剖面上面积法确定短矿体的开采深度
14.2.2.4 最终开采境界的审核
14.2.3 基于品位—剥采比关系设计最终境界
14.2.3.1 横剖面和纵剖面上的最终境界设计
14.2.3.2 径向剖面上的境界设计
14.2.3.3 最终境界核定
14.2.4 特例
14.3 最终境界优化的浮锥法
14.3.1 浮锥法一般算法
14.3.2 锥壳模板
14.4 最终境界优化的LG图论法
14.4.1 基本概念
14.4.2 树的正则化
14.4.3 境界优化定理及算法
14.5 最终境界优化的正锥排除法
14.5.1 最大境界圈定——几何定界
14.5.2 正锥排除算法
14.5.2.1锥体排除的模型表达
14.5.2.2 正锥排除算法
14.5.3 应用实例
14.5.3.1 矿体及地表地形
14.5.3.2 品位模型
14.5.3.3 其他输入数据
14.5.3.4 优化结果
15 露天开采程序
15.1 掘沟
15.1.1 深凹露天矿掘沟
15.1.2 山坡露天矿掘沟
15.2 台阶的推进方式
15.2.1 采掘方式及工作平盘参数
15.2.1.1 垂直采掘
15.2.1.2 平行采掘
15.2.1.3 采区宽度与采掘带宽度
15.2.1.4 最小工作平盘宽度
15.2.2 工作线布置方式
15.3 采场布线方式
15.3.1 螺旋与迂回式布线
15.3.2 固定与移动式布线
15.4 生产剥采比
15.4.1 生产剥采比概念
15.4.2 生产剥采比与工作帮坡角
15.4.3 生产剥采比均衡
15.5 分期开采
15.6 小结
16 露天矿生产计划
16.1 露天矿生产能力
16.1.1 根据储量估算生产能力
16.1.2 根据开采技术条件验证生产能力
16.1.3 市场与经济效益对生产能力的影响
16.2 全境界开采的采掘进度计划编制
16.2.1 采掘进度计划的编制目标与分类
16.2.2 编制长远采掘进度计划的一般方法
16.3 分期开采的采掘进度计划编制
16.4 全境界开采的采剥计划与生产能力同时优化
16.4.1 优化定理
16.4.2 地质最优开采体序列的产生
16.4.3 采剥计划优化模型——地质最优开采体的动态排序
16.4.4 应用实例
16.5 分期境界优化
16.5.1 优化定理
16.5.2 地质最优境界序列的产生
16.5.3 动态规划模型
16.5.4 应用实例
17 露天矿床开拓
17.1 公路运输开拓
17.2 铁路运输开拓
17.3铁路-公路联合开拓
17.4胶带运输开拓
17.5 箕斗运输开拓
17.6 平硐溜井开拓
18 穿孔与爆破作业
18.1 穿孔方法与穿孔设备概述
18.2 牙轮钻机
18.2.1 工作原理
18.2.2 钻具构成
18.2.3 主要工作参数
18.2.3.1 钻压
18.2.3.2 钻速与转速
18.2.3.3 排渣风速和风量
18.2.4 生产能力
18.2.5 钻机需求数量
18.2.6 提高牙轮钻机穿孔效率的途径
18.3 潜孔钻机
18.3.1 分类与适用范围
18.3.1.1 分类
18.3.1.2 特点及适用范围
18.3.2 主要工作参数
18.3.2.1 转速
18.3.2.2 扭矩
18.3.2.3 轴推力
18.3.3 生产能力及需求数量
18.4 爆破作业基本要求
18.5 基建剥离硐室大爆破
18.5.1 硐室大爆破的分类与要求
18.5.2 爆破参数
18.5.2.1 爆破作用指数
18.5.2.2 药包布置方式与最小抵抗线
18.5.2.3 药包间距
18.5.2.4 装药量
18.6 生产台阶正常采掘爆破
18.6.1 爆破方法
18.6.2 爆破参数与结构
18.6.2.1 炮孔底盘抵抗线
18.6.2.2 布孔方式与布孔参数
18.6.2.3 炮孔直径与超深
18.6.2.4 装药量与装药结构
18.6.3 起爆方案与起爆网络
18.6.3.1 排间微差起爆
18.6.3.2 斜线起爆
18.6.3.3 直线掏槽起爆
18.6.3.4 间隔孔起爆
18.6.3.5 逐孔起爆
18.7 靠帮并段台阶的控制爆破
18.7.1 预裂爆破
18.7.2 缓冲爆破
18.7.3 光面爆破
19 采装与运输作业
19.1 采装作业与设备
19.1.1 采装设备发展概况
19.1.1.1 国内概况
19.1.1.2 国外概况
19.1.1.3 发展趋势
19.1.2 挖掘机种类与单斗挖掘机技术参数
19.1.3 单斗挖掘机基本结构
19.2 挖掘机生产能力
19.2.1 技术生产能力
19.2.2 实际生产能力
19.2.3 提高挖掘机生产能力的途径
19.3 运输作业与运输方式
19.4 矿用汽车性能指标
19.5 汽车运输能力与需求量
19.5.1 运输能力
19.5.2 需求量
19.5.3 道路通过能力
19.6 采运设备配比
19.6.1 挖掘机选型
19.6.2 汽车选型
19.6.3 采运设备的合理配比
19.7 自动化调度系统
19.7.1 调度系统发展概述
19.7.2 系统组成
19.7.2.1 移动车载终端
19.7.2.2 通讯差分系统
19.7.2.3 调度中心系统
19.7.3 系统工作方式
19.7.4 系统主要功能
19.7.5 系统关键技术
19.7.5.1 优化调度
19.7.5.2设备位置和状态
19.7.5.3 实时通讯
19.7.6 应用实效
20 排土作业
20.1 排土场选址
20.2 排土场要素
20.2.1阶段要素
20.2.2 排土场容积
20.3排土工艺类型
20.4 公路运输排土
20.5 铁路运输排土
20.5.1 挖掘机排土
20.5.2 排土犁排土
20.5.3 推土机排土
20.5.4 前装机排土
20.6 胶带运输排土
20.7 排土场危害防治
第4篇 矿山生态经济与复垦
21 矿山土地复垦
21.1 采矿对土地和生态环境的冲击
21.1.1 对土地的破坏
21.1.2 对生态环境的冲击
21.1.2.1 对水环境的冲击
21.1.2.2 对土壤环境的冲击
21.1.2.3 对空气环境的冲击
21.1.2.4 对景观的破坏
21.1.2.5 对生物质的冲击
21.1.3 引发地质灾害
21.2 矿山土地复垦的一般要求
21.3 矿山土地复垦一般工程与技术
21.3.1 表土剥离与贮存
21.3.2 露天采场复垦
21.3.3 排土场复垦
21.3.3.1 排土场整形
21.3.3.2土壤重构与改良
21.3.3.3 植物种植
21.3.4 尾矿库复垦
21.3.5 沉陷区复垦
21.3.6 其他破坏单元的复垦
21.4 矿山酸性废水与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21.4.1 矿山酸性废水治理
21.4.2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21.5 植物种类选择
21.6 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
21.6.1 评价原则
21.6.2 评价单元划分
21.6.3 适宜性评价的分类系统
21.6.4 评价方法与步骤
21.7 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
22 矿山生产的生态压力
22.1 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22.2 生态生产性土地分类
22.3 等量因子与产量系数
22.3.1 等量因子
22.3.2 产量系数
22.4 综合法计算模型
22.5 成分法计算模型
22.5.1 生物质消费的生态足迹
22.5.2 能源消耗的生态足迹
22.5.3 固态垃圾排放的生态足迹
22.5.4 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生态足迹
22.5.5 建用地的生态足迹
22.6 生态承载力
22.7 生态赤字与生态效率
22.8 矿山生产的生态足迹
22.8.1 土地直接占用足迹
22.8.2 能耗足迹
22.8.3 污染足迹
22.8.4 携带足迹
22.8.5 几点说明
23 矿山生产的生态成本
23.1 矿山生态成本的构成
23.2 复垦成本
23.3 环境治理成本
23.4 征地成本
23.5 外部生态价值损失
23.5.1 林地的外部生态价值
23.5.2 草地的外部生态价值
23.5.3 农耕地的外部生态价值
23.6 固碳地生态成本
23.7 生态成本的综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