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园地 > 科普动态

中国科学家,正迎来创新的“黄金期”

日期:2025/11/10
正文字号: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建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面向未来五年,《建议》列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深邃的地下实验室到广袤的太空,从智能网联的车流到稻浪翻滚的田间,科技工作者的身影前所未有地活跃在创新链的每一个环节。这并非偶然的机遇,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是建设科技强国必将拥有的战略窗口。中国科学家,正迎来一个属于他们的创新“黄金期”。

筑牢根基 决胜原始创新

朱法华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国家能源集团首席科学家

能源是发展的动力,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建成能源强国。《建议》中有多处涉及能源领域的部署,如“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表明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中国能源强国特色,这与某些掠夺他国油气资源的能源强国,具有本质差别。大规模风光电力的消纳、世界海拔最高水电站的建设等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有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建议》明确了化石能源的发展方向。实现“双碳”目标,要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推进煤电改造升级和散煤替代。煤电作为基础性和调节性电源的双重功能,必须长期坚持,是能源安全的基石,其快速、灵活、清洁、高效的调节是中国电力系统面临的巨大难题,需要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建议》明确了能源领域未来产业的布局方向,氢能和核聚变能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氢能领域的制、储、运、用等各环节都需要新技术、新材料的突破,核聚变发电更是世界终极能源,创新突破会造福全人类。

王志恒

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当前我国在科技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体系,科研条件显著改善,青年科研力量迅速成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壮大。未来应当进一步鼓励跨学科协作与原创性研究;加强有组织科研,完善科研平台体系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提升科研资源统筹配置和开放共享水平,推动重大科研任务协同攻关。在地理学与生态学领域,我们要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聚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碳中和与人地系统耦合等前沿方向,强化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研究,推动从数据观测、机制认知到政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同时,要在青年人才培养上构建多学科交叉培养体系,促进地理学、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黄岩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教授

“十五五”规划擘画了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新蓝图,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将人工智能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作为人工智能最具挑战性的应用领域之一,智能驾驶不仅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化创新,也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实践动力。一方面,科技成果加速向产业转化,从感知算法到车规级芯片,从高精地图到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正在带动制造、通信、交通等多领域协同升级;另一方面,产业需求倒逼科技进步,促使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向高精度、高可靠和高安全的方向演进,为智能驾驶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创新与融合、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力下,智能驾驶正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围绕智能驾驶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研发了“会学习、知不足、能进化”的通用自进化自动驾驶软件工具,打造具有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汽车工业软件体系。面向“十五五”,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和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激活源头活水 贯通教育科技人才

李蓓蓓

中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高校科协作为连接高校、科技工作者与国家的基层组织,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这一战略布局中肩负着独特使命。高校科协具体工作的工作重心要从相对独立的“活动组织”向深度融合的“生态构建”转变,核心在于构建能够促进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交织共融的机制平台。未来,我们需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切实强化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的组织者角色,积极推动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学科特区”或协同创新联合体,联系对接校内外各类科技社团,引导学术资源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前沿。二是不断优化科技人才服务与培育模式,探索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与支持机制,鼓励申报博士生专项计划,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培养未来战略科学家力量。三是积极营造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学术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倡导包容失败的科研环境,让高校真正成为潜心研究和协同攻关的沃土。

胡昌华

西南大学科协副主席、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

学校科协应自觉肩负时代使命,充分发挥在科协组织体系中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主动探索服务科技人才的新路径、新机制,发现培育值得托付的“准科技工作者”,努力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和科技人才的“贴心人”。具体来说,要引导科研工作者自觉将个人研究和团队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需要和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局中,谋划制定好学校“十五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搭建融合平台,打破学科壁垒,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积极策划组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发展关键问题的学术论坛、产学研对接活动,深化与政府、园区、企业的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优化服务机制,持续举办青年成长沙龙、青年科学家面对面等活动,促进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健康发展。此外,要加强科协组织建设,深化绩效评价改革,促进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深化产学研融合 赋能高质量发展

刘庆峰

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科大讯飞董事长

“十五五”规划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发展作出了系统性战略部署,即以“人工智能+”行动为核心抓手,聚焦技术突破、产业融合、治理完善与全球合作,将人工智能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十五五”时期,人工智能将从“技术赋能”迈向“要素化跃迁”,通过全链条创新生态构建、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全球治理规则引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通用人工智能的大时代正在开始,将根本性改变产业形态和竞争格局。未来,科大讯飞将继续坚持底座模型的自主研发,在完全自主可控的平台上把通用底座大模型做到第一梯队,同时通过“AI+行业赛道、软硬一体化C端硬件、AI出海”三大红利的协同发展,为世界提供全栈自主可控大模型底座的“第二种选择”。同时,要加大对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切要以人为前提,要有既懂人工智能、又懂各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才能把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到千行百业,把AI for Science做到中国乃至全球领先;还可以进一步加强民间资本的引入,助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周源

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知乎创始人

在《建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宏大背景下,互联网平台作为科普责任主体,逐渐成为通过科普工作驱动科技创新生态繁荣的关键“基建”,责任已远不止于传播知识,更在于营造一个能激发全民好奇心、培育未来人才、并反向滋养研发前线的活态土壤。知乎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科学为基石,以专业讨论为核心,致力于构建一个规模宏大、科学素养深厚的公众土壤。平台上活跃着数千万科研一线的工程师、开发者和科技学习者,他们分享前沿进展、研判市场前景、解析应用痛点,共同构成一个高度活跃的产学研多元群体。另外,我们还投入真专项经费支持,激发科普工作者和爱好者的热情。在“十五五”规划的指引下,互联网内容平台正释放出巨大的活力,参与到宏伟的科技创新进程中。未来,知乎将继续以技术创新破题,集合全民科普力量,让创新活力成为数字时代持续奋进的动能。

王秋举

2023年度最美科技志愿者、吉林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

我时常想起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稻渔科技小院的日日夜夜,我们蹲守黑土地,把实验室建在水稻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正是对《建议》的基层实践。科技小院不是简单的“驻村”,而是“驻心”。八年来,我们团队累计培训农民3000余人次,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超20万亩,实现了吉林省小龙虾从无到有,零的突破。农民从“不信”到“追着问”,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只有与生产一线“对上表”,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面向“十五五”,科技小院更要成为“桥梁”,一头连着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一头连着农民兄弟的“钱袋子”。我们将继续深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用数字化手段升级传统农技推广模式,让更多“土专家”变成“兴农人”,把科技成果真正嵌进农业产业链的每一环。脚下有泥土,心中有蓝图。科技小院教会我们:把个人理想写进民族复兴的大论文,才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最亮的科研诚信。

行至“黄金期”,意味着要攻克的是更多“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更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个黄金时代,正体现在敢于向最难处挺进的勇气与担当。源头活水奔涌,创新动能澎湃。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智慧融入国策中,一个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正由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亲手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