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议服务 > 专业分会

2025年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

日期:2025/05/07
正文字号:

2025年4月9~12日,由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办,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和玉溪玉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2025年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于云南昆明胜利召开。本次会议以“低成本·高质量·低碳炼铁开创新局面”为主题,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王天义、中国金属学会原副秘书长、包钢首席专家郝志忠、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天钧、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部主任张建良、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副主任委员沈峰满、张福明、敖爱国及炼铁分会委员、炼铁行业专家李维国、汤清华、窦力威、傅连春等以及来自全国钢铁企业、研究院所、大学院校、工程技术公司及炼铁上下游企业等180余家单位的450余名专家学者及代表参加。会议接收了73篇学术论文,安排会议报告交流70篇,共同交流探讨近年来我国炼铁领域研究、生产及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及发展趋势。会议的召开获得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4月9日召开了炼铁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第五次工作会议。本次委员工作会议由炼铁分会秘书长、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刘征建教授主持,刘征建秘书长按照中国金属学会总部工作部署,强调我国炼铁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正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炼铁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在此时期召开2025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意义重大。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今后将继续利用各类学术交流会和工作会等大力开展科学家讲党课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秉持科学创新精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低成本•高质量•低碳炼铁开创新局面”的大会精神指导下,会议邀请了宝武集团、首钢集团、河钢集团、鞍钢集团、中冶集团、沙钢集团、建龙集团、包钢集团、酒钢集团、山钢集团、敬业集团、新余钢铁、陕钢集团、安阳钢铁、江苏镔鑫、湘潭钢铁、中天钢铁、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苏州大学、华北理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重庆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亲临会场,与会代表重点围绕近年来炼铁基础理论研究进展、行业技术进步及发展趋势、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热点难点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从烧结球团、低成本炼铁、安全智能炼铁、低碳与氢冶金等多方面的最新科技成果共同探讨了新形势下的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炼铁技术,获得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敖爱国进行会议致辞。敖爱国讲话指出,在碳中和时代浪潮下,高炉炼铁迎来新机遇与挑战,面临资金投入矛盾、质量提升与成本控制难题、低碳技术工业化应用障碍等困境。我们应把握契机,携手创新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共同推动高炉炼铁高质量发展。

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刘殿文会议致辞中指出,当前钢铁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年会围绕会议主题,汇聚专家探讨创新发展,聚焦关键领域,为行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玉溪玉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林宇文在会议致辞中指出,在全球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阶段,需协同推进成本、品质与绿色转型,通过协同创新、技术产业化等实现炼铁技术跨越发展,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1.打造绿色智能高效低碳的炼铁创新体系

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部主任张建良作题为《炼铁工业的绿色化和智能化协同演进》的大会主旨报告。张建良教授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详细介绍。通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钢铁企业时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张教授强调学会全体深刻认识到,习总书记不仅对企业发展的勉励,更传递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刻思考和战略谋划。随后张教授报告聚焦原燃料技术、高炉生产技术、智能炼铁技术和非高炉炼铁技术的进步概况及发展路径,强调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提出需结合大数据和AI算法实现工艺过程精准控制,同时推动氢冶金等低碳技术落地。报告指出,未来炼铁行业需以智能化赋能绿色转型,构建全流程低碳生产体系,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方向。

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钢集团一级科学家张福明作题为《大型高炉铜冷却壁破损机理解析及对策研究》的报告。他展示了高炉铜冷却壁技术的演化与发展历程,系统分析了大型高炉铜冷却壁破损机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高炉铜冷却壁的长寿设计和应用对策。强调需结合材料性能改进与操作参数调整,为高炉高效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宝武八钢副总经理、低碳冶金创新中心副主任袁万能作题为《HyCROF工艺运行进展》的大会报告。他介绍了HyCROF工艺在低碳冶金中的实际应用进展,该技术通过富氢煤气循环利用显著降低焦炭消耗与CO₂排放。他提出了对于HyCROF工艺的技术改进和思考,目前该技术实现冶炼降低碳排放20%以上的效果,未来结合CO2驱油、封存,可大幅度提升减排效果,为高炉流程“碳中和”奠定基础,助力钢铁行业深度脱碳。

中信特钢副总经理张宏星作题为《对铁前降本的深度思考》的大会报告。他从铁前成本构成和影响成本因素出发,提出建立智能化决策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降低成本的破局之策。强调需对工艺进行数智化赋能,推动炼铁低成本高质量发展。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所朱建伟所长作题为《流化床氢气直接还原炼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的大会报告。他重点阐述流化床氢气直接还原技术对比传统高炉炼铁工艺的优势之处。还介绍了在鞍钢鲅鱼圈建设了一条年产1万吨直接还原铁流态化氢基直接还原中试线,旨在共同推动绿色氢能冶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现低碳冶金新技术路线的突破。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部部长贾国利作题为《首钢股份铁前高效低耗生产技术探索与展望》的大会报告。他总结了目前资源结构的变化与调整趋势,展示了目前工艺路线的转型与适应对策。他阐述了首钢通过富氢喷吹、“链-回-环”工艺混合燃烧技术、高炉生物质喷吹等实现了铁前技术的提升和进步。强调未来的重点工作将集中在炼铁数字化转型,首钢股份炼铁生产将向“低碳高炉”方向发展,紧密依托技术储备与试点项目,打造长流程炼铁可持续竞争力!

北京瑞尔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温太阳作题为《瑞尔大块陶瓷杯炉缸快修技术》的大会报告。他就低成本炼铁技术与炉缸长寿型相关性因素的分析,展示了瑞尔大块陶瓷杯炉缸快修技术,通过典型案例说明该技术兼具抗侵蚀性强、热稳定性高的特点,已在国内多座高炉成功应用,显著降低停产损失。

中南大学教授李光辉作题为《铁矿烧结极致能效实施路径的探讨》的大会报告。他从烧结生产能量损耗分析出发,通过采用均质烧结、超高料层烧结、协同偏析布料、风热耦合烧结等技术降低烧结返矿率,提高过程热利用效率、结合竖式冷却与分级冷却等余热回收技术兜底,理论上可实现烧结固体燃耗降低至31.5kg/t,工序燃耗或可降低至20-25kgce/t,实现烧结极致能效。

中冶长天副总经理叶恒棣作题为《钢铁流程复杂金属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的大会报告。他提出对复杂副产金属资源物能协同利用的方案,并展示复杂多金属资源协同分离解毒技术及装备。叶总表示该技术成果已应用于宝武集团、首钢集团和印度克罗美尼(CHROMENI)、印尼瑞浦等国内外钢铁企业上百条生产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未来该成果推广应用将创造千亿级循环经济价值,减少重(碱)金属、有机、酸污染风险和百万吨碳排放,减少我国对铁、镍资源进口,强化稀贵战略金属产业链控制,突破钢铁、有色领域之间的技术及产业链壁垒,为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和战略矿产资源的安全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2.创新驱动提产增效,锻造炼铁技术新质生产力

河钢集团原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河北省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王新东,作题为《基于冶金流程工程学的铁钢界面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报告。他对唐钢新区概况、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体系建设、铁钢界面技术在唐钢新区的创新应用及铁钢界面智能化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围绕钢铁制造流程智能化面临的路径复杂难建模、多约束多目标难协同、随机因素多难预测调度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了钢铁制造流程优化及智能化提升,创新研发了工序层流运行、界面协同优化、流程数字仿真、五维动态甘特图等核心技术,开创了信息物理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打造出钢铁行业流程智能化的新样板,最后对产学研合作及智能化技术升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及展望。

太钢王红斌总经理助理及首席专家张华作题为《太钢高炉长寿技术》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太钢高炉护炉理念,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护炉管理模式,并对护炉期间的主要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太钢炼铁的护炉理念以保证高炉的稳定顺行为基础,依赖科学的护炉技术,并与智能化、大数据等新技术相融合实现高炉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防护”的转变,提升了高炉寿命与生产效率,为高炉长寿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

镔鑫钢铁副总裁于原浩作题为《镔鑫钢铁铁前技术进步》的报告。他首先对镔鑫钢铁集团的企业概况进行介绍,对镔鑫钢铁智能化料场、烧结FCERT、智慧工厂和自发电等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展示了民营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快速发展格局。

大连科萌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肖阳,作题为《低碳冶炼变革下高炉耐材技术的突破路径》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新一代喷注料-钛钢玉的发展现状,简述了大连科萌耐材优势,介绍了炉缸局部挖补技术应用,并对相关实施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高炉喷涂对低碳治炼的贡献。

首钢京唐炼铁部部长陈建,作题为《京唐低碳低能耗炼铁生产实绩》的报告。他首先对首钢京唐炼铁概况,低碳低能耗技术集成、资源循环与超低排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对高炉低碳冶炼技术提出了展望。

宝武宝钢炼铁厂主任工程师王臣,作题为《宝钢低碳低成本炼铁技术探索实践》的报告。他首先介绍了炼铁厂机组配置,然后对低碳炼铁技术的探索展开描述,最后分享了低成本冶炼技术。

沙钢集团铁前办常务副主任杜屏,作题为《沙钢5800高炉大修及技术进步》的报告。他对沙钢5800m3高炉铜冷却板技术的选择与应用、沙钢5800 m3高炉在线布料软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提出了铜冷却板的重要性,对于原料的适应能力较强,未来将会尝试经济炉料、低碳炉料等前瞻性的工业试验。

中冶京诚副总经理段国建,作题为《高炉低碳路线及关键技术应用探讨》的报告,他对高炉低碳路线及关键技术应用进行了探讨,介绍了高炉低碳炼铁技术发展现状,然后对富氢烧结技术、高效低碳炉型设计体系、高炉熔渣余热回收技术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对钢化联产、钢铝联合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湘潭钢铁特聘专家储滨,作题为《高炉适宜富氧率探讨》的报告,他对国内外高炉富氧实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多个国内外企业高炉富氧操作案例,最后提出各企业应根据自身装备和原燃料水平,制定适宜的富氧策略,保持高炉稳定顺行,实现高产低耗。

东北大学沈峰满教授,作题为《关于富氢还原气体在竖炉直接还原过程中气相组成变化规律的研究》的报告,主要介绍了氢竖炉直接还原工艺,对氢基(富氢)竖炉直接还原工艺试验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分析了试验结果,对于生产实践案例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氢基竖炉直接还原过程气相组成变化规律的测试方法,有助于氢基竖炉炼铁工艺的进步 。

重庆大学白晨光教授作《高炉冶炼降本增效与转型升级的思考与认识》的报告,报告从原燃料性能、渣系优化等角度出发,基于实验室研究结果,对高炉冶炼降本增效提出了建议,有助于炼铁工艺的转型升级。

新南威尔士大学大学沈岩松教授作《高炉数学模型的发展前沿和氢冶金挑战》的报告,报告介绍了沈教授团队在高炉全炉模拟过程中的研究历程以及最新进展,借助高炉全炉模拟研究,对于高炉氢冶金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上海大学鲁雄刚教授作《高炉富氢冶炼理论与实践》的报告,鲁教授的报告,介绍了一座富氢冶炼实验高炉的运行状况,以及停炉后进行的解剖工作,对富氢冶炼高炉的生产特点、炉内物料分布状态等进行了探讨,有助于高炉富氢冶炼高炉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辽宁科技大学教授汪琦作题为《Qisunny矿-焦耦合冶金性能分析方法》的报告。他从矿-焦耦合的冶金性能定义、试验和表征方法出发、介绍了矿-焦冶金性能指标、能效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展示了在冶金性能分析技术创新方面的务实探索和丰硕成果。通过不断创新,为钢铁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华北理工大学张玉柱教授作题为《多源冶金粉尘梯级回收有价元素及协同资源化关键技术》的报告。他介绍了冶金粉尘中,多种有价元素不同的回收工艺技术,提供了冶金领域中各种元素安全高效回收的新型技术路线。

中冶赛迪设计大师邹忠平作题为《几项低碳高炉技术的分析与思考》的报告。报告重点分析了国内外低碳高炉技术,针对不同技术的技术特点,设备设计以及存在问题发表了自己见解,有助于国内低碳高炉技术的发展。

3.以降耗提质为目标,重构炼铁原燃料生态

武汉科技大学王炜教授作题为《铁矿在高炉内的行为探讨》的报告,分别从高炉炼铁的主要任务、铁矿在高炉内相互作用、铁矿在高炉内的演变过程、高炉内炉料的演变铁矿宏观形貌变化规律几个方面概述了高炉内铁矿物变化。研究了铁矿在高炉中自上而下运动过程中宏观形貌、还原度、含铁物相的变化,以阐明铁矿在高炉内的行为。

玉昆任宗林总作题为《玉昆铁前多目标智能配矿系统》的报告,结合玉昆实际生产过程,提出铁矿石实际生产配料法,实现不同铁矿石差异化配料下的铁水成本的高通量智能计算。结合玉昆钢铁外配精矿粉配比高的特点,提出了耦合“成本-质量-供应” 多目标的智能优化配矿模型,可实现在满足高炉对烧结矿质量要求的同时,获得成本最低的烧结配料方案。

中冶赛迪雷磊作题为《一体化配矿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从配矿的目标和配矿的约束覆盖范围等方面论述了基于“效益/成本”优先的一体化智能配矿,将赛迪自研算法-基于MC近似的OBBT界限紧缩算法与传统进行了对比论述,为多产线、强耦合、高复杂度规划问题提供了解决新方案。

安徽工业大学余正伟教授作题为《烧结智能化研究进展》,从原料采购、原料制备、过程控制和环保工艺四个方面论述了烧结智能化模型框架,目前烧结模型化模型探索与实践正处于单点模型向全系统优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烧结复杂的机理和工艺设备,决定了纯数据智能模型存在难以解释的问题,必须深度融合工艺机理与数据智能,提高模型可解释性,增强工程师对模型的信任。

唐山学院刘颂老师作题为《烧结过程智能监测及优化模型研究进展及应用》的报告,首先论述了基于多元异构参数的烧结终点状态软测量模型的研究,从烧结过程多场耦合仿真建模与软测量融合方法入手讨论了烧结过程模拟仿真与软测量模型关联,将深度学习技术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相联合,实现对烧结料层透气性的精准预报以及料层变化过程的监控。

河钢集团高冰作题为《碱性球团生产与高炉应用实践》的报告,分别从碱性球团制备技术和高炉高比例球团冶炼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对唐钢新区球团生产工艺进行了介绍,针对唐钢新区碱性球团生产技术研究分析了碱性球团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碱性球团低温还原粉化性能改善措施,给出了碱性球团低温还原粉化性能改善效果。

中南大学杨聪聪教授作题为《配加赤-褐铁矿对熔剂性磁铁矿球团氧化动力学和焙烧性能的影响》的报告,分析了球团氧化机制,论述了球团焙烧特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TG-DSC分析,褐铁矿和石灰石分解会抑制磁铁矿的氧化。从等温氧化动力学和球团焙烧特性的角度同步分析合理控制预热阶段球团氧化度对于降低工序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中冶京城郭戌作题为《钢铁冶金粉尘高值利用工艺与应用》的报告,分析了冶金粉尘综合处理的背景,从火法处理和湿法处理的方法入手详细介绍了目前的冶金粉尘典型的资源化处理工艺,并对比了不同工艺的优缺点。该技术具有原料适应性强、有价金属回收率高、环境友好等显著优势,对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研究生蔺旭辉作题为《燃料分加强化褐铁矿型红土镍矿烧结试验研究》,制粒过程中燃料分加可以调节混合料小球中燃料颗粒的分布位置,对于改善烧结过程中液相生成与流动具有潜在价值。燃料分加可以改善燃料燃烧状态,提高完全燃烧效率,进而提升烧结矿质量。研究对降低钢铁企业能耗,缓解钢铁企业环保压力,契合“双碳”战略下冶金行业的绿色转型需求做出了贡献。

宣化正朴铁业有限责任公司许贵宾作题为《链篦机——回转窑生产含镁高硅熔剂性球团的详细技术要点》的报告,按照链篦机——回转窑生产球团的工序介绍了如何生产含镁高硅熔剂性球团的相关细节。

4.聚焦低碳高效,革新高炉操作技术范式

敬业集团炼铁总工程师任立军作题为《2000立级高炉焖炉及快速恢复》的报告。首先介绍总结出“全程防过热”理念与氧枪预埋对炉缸加热的核心作用,为行业长周期焖炉操作提供了创新实践范本。

北京科技大学蒋海冰教授作题为《面向高炉低成本冶炼的潞安煤高比例喷吹工业实践》的报告。基于潞安煤“五低三高三稳”特性,系统解析其有效发热值提升、制粉电耗降低等优势,通过三个案例(钢厂二、山钢3800m3高炉、晋南钢铁1860m3高炉)验证潞安煤配比达80%时,焦比降低24-27kg/t、燃料成本下降32-55元/t的显著效益,提出“富氧+富氢+高比例潞安煤”为高炉低碳低成本冶炼的优选路径。

巩义市星瑞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张艺林经理作题为《热风炉拱顶坍塌—在线热态修复治理及高炉铁口防风险治理》的报告。介绍了高温修复与耐火材料应用,重点讨论了新型铁口成型泥套的研发与应用。这些技术在热风炉拱顶坍塌治理、浇注造衬、耐磨层喷涂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是在钢铁行业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提供了高效、低耗、长效的维护方案。

临沂钢铁投资集团特钢有限公司纪晓军主任作了题为《2770m3高炉提产降耗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他分享了临沂特钢2770m3高炉的提产降耗经验,首先分析了高炉设备与工艺配置,以及高炉投产初期遇到的挑战。通过优化焦炭质量、烧结质量、装料制度等措施,成功提升了高炉各项指标,产量稳定,焦比和煤比得到了显著改善,为高炉生产提供了宝贵经验。

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龙防专家作了题为《安钢高铝渣冶炼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高铝渣冶炼的背景与技术研究,重点讲解了高铝渣冶炼中的镁铝比控制。通过热力学分析与实验数据,提出了不同铝含量条件下的适宜镁铝比,以控制渣的熔点与粘度,确保高炉稳定顺行。此技术为钢铁企业在高铝渣条件下的冶炼提供了优化路径。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李东涛首席作题为《焦炭灰成分的FCM指数及其对CSR的影响》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煤中矿物质与灰分的关系,分析了灰成分对焦炭CSR的影响历史及现状。随后提出了FCM指数,用于量化焦炭灰成分对CSR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与MBI指数和MCI指数的高度相关性。研究表明,控制FCM值在合理范围内可有效保证焦炭CSR,为钢铁行业优化焦炭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

南京钢铁胡正文部长作题为《南钢提煤比技术研究与实践》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南钢炼铁事业部的概况及用料条件,随后从技术研究和生产实践两方面展开。技术研究部分探讨了有效煤比上限、关键提煤技术及制粉喷吹系统优化;生产实践部分通过夯实基础、专项攻关、优化操作等措施,实现了煤比稳步提升,节焦降本,并在原燃料条件劣化的情况下保持高炉稳定顺行,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实践经验。

武钢有限技术中心余珊珊主任研究员作题为《高炉炉缸活性分析及炉况波动研究》的报告。报告首先分析了高炉炉缸活性的评估方法,包括渣铁排放效率、铁水质量及死料柱大小等。随后探讨了炉缸活性对高炉操作参数、煤气流分布及炉况波动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指出高炉炉缸活性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操作建议,为高炉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攀钢集团胡鹏研究员作题为《攀钢高炉高球团配比冶炼关键技术探索研究》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攀钢的资源背景及技术需求,随后从适宜球团配比、布料制度、送风制度及造渣制度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试验验证了高球团配比冶炼的可行性,显著降低了焦比,提高了高炉利用系数,为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仁泽研究员作题为《高炉中间渣的性能、结构及物相演变规律研究》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高炉中间渣的研究背景,随后通过实验分析了FeO含量对炉渣黏度、结构及物相的影响。研究表明,FeO含量的增加会降低炉渣黏度,优化物相组成,为高炉炼铁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京科技大学党晗博士作题为《变压闪蒸生物质富氢微粉制备与高炉喷吹技术开发》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变压闪蒸技术的背景及优势,随后从生物质炭的制备、微观结构及工业应用等方面展开。通过首钢和宁钢的工业试验,验证了生物质炭作为高炉喷吹燃料的可行性,显著降低了煤比,为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5.以绿色智能赋能,突破高炉长寿技术瓶颈

由中冶南方总经理闫朝付所作的题为《高炉长寿设计探讨》报告,回顾了中国高炉炼铁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高炉长寿技术的演变与创新。报告强调,在“双碳”背景下,高炉大型化、低碳化和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而长寿技术是实现高效冶炼的基础。通过优化设计、材料选择和生产操作,可以有效延长高炉寿命,提升生产效率。中冶南方在高炉长寿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苏州大学国宏伟教授作题为《基于多模态信息深度感知的高炉炉前专家诊断系统》的报告,该系统通过视觉智能感知、轨道衡数据、转鼓压力数据等多模态技术,实时监测铁流状态、出铁量、出渣量等关键参数,解决了传统人工记录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结合专家诊断系统,实现了炉前作业的数字化、标准化和智能化,为高炉操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建议。

武汉鼎业总经理罗恪作题为《基于先进检测监测技术的预防性维修—助力企业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旨在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设备安全管理水平。报告指出,传统维修方式存在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等问题,而新一代技术如红外泄漏检测、电磁超声测厚、冷焊修复等,能够实现非接触式、在线监测与快速修复,显著降低事故风险。结合数字化平台,系统可实时监控管道腐蚀、泄漏等隐患,并提供数据驱动的预防性维修建议。

中冶赛迪副总经理谢皓作出题为《铁前数字孪生技术开发及应用》的报告,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机理模型与AI协同仿真,构建了覆盖全流程的铁前数字孪生系统,实现高炉炉况预测、烧结质量优化、焦炭热态性能动态调控等关键功能。旨在为钢铁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邢相栋教授作题为《基于时序注意力机制-GRU的高炉煤气利用率预测》的报告,报告展示了基于时序注意力机制-GRU的高炉煤气利用率预测模,旨在解决传统人工分析误差大、机理模型普适性差的问题。该模型通过数据预处理、时序注意力机制动态调整参数权重,结合GRU网络捕捉高炉数据的非线性时序特征,实现了煤气利用率的高精度预测。显著优于传统方法,为高炉能效优化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东北大学李强教授作题为《面向高炉出铁温度控制的红外视觉在线监测系统及应用验证》的报告,采用高精度红外热像仪实时采集铁水温度场数据,结合深度学习算法构建了温度分布智能分析模型,实现了铁水温度场的动态监测与异常预警。为高炉智能化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汕头华兴冶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陈名烔副部长作《铜冷却壁及风口中小套的应用和优化》报告,围绕铜冷却壁及风口中小套的应用与优化展开,重点介绍了铜冷却壁在高炉中的广泛应用及其显著效果。铜冷却壁在炉腹、炉腰和炉身下部的使用已证明是延长高炉寿命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多座高炉的使用案例显示其寿命可达10年以上。还探讨了铜冷却壁的损坏原因及优化设计,为铜冷却技术的进一步优化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临沂钢铁投资集团特钢有限公司专家卢维强作出了题为《高炉炉缸长寿命管理技术探讨》的报告,围绕高炉炉缸长寿命管理展开。介绍了自身概况,分析了国内外高炉寿命差异,探讨了炉缸结构和维护要点。还分享了抑制高炉上涨炉底结构等技术成果,经行业权威评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高炉炉缸长寿命管理提供了有效思路和实践经验。

苏州大学闫炳基教授作题为《基于规则自生成的高炉炉况闭环智能调控系统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基于规则自生成的高炉炉况闭环智能调控系统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高炉炼铁现状,挖掘加减风调控规则,构建智能调控知识体系并开发系统。为高炉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冶京诚高级工程师曹英杰作题为《高炉炉底炉缸长寿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介绍了高炉炉底炉缸长寿技术相关研究。通过对某高炉的破损调查,分析出铁水冲刷、化学侵蚀和热应力是导致炉缸炭砖破损的主因。该公司利用仿真技术开发出诱导侵蚀型全导热炉底炉缸长寿技术,可有效保护耐材,实践显示能降低炉缸侧壁温度,对实现高炉长寿意义重大,助力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

华北理工大学张玉洁博士作了题为《基于规则库与过程优化的高炉炉温优化调控方法》的报告,介绍了基于规则库与过程优化的高炉炉温调控研究成果。该研究针对钢铁行业智能化转型需求,构建规则库并处理数据,运用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优化调控方法。此外,还探讨了知识图谱与大模型融合赋能高炉炉温调控的可行性,有望为高炉冶炼提供更智能高效的解决方案。

6.双轮驱动低碳与安全,构筑高炉可持续发展路径

东北大学唐珏副教授作题为《大数据赋能炼铁工序数字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学术报告,指出数字化转型是钢铁行业实现智能化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基于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唐珏副教授团队构建了炼铁全流程数据感知体系与智能分析平台,实现了高炉冶炼过程的数字孪生建模与动态优化。并将成果成功应用于炼铁系统数据治理、智能化配矿、智能化烧结、高炉布料制度智能优化、高炉配料闭环模型、高炉炉身仿真模型等场景,期望实现真正的智能化炼铁。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二级科学家毛庆武作题为《高炉煤气脱氯脱硫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学术报告,针对高炉煤气中氯和硫化物带来的设备腐蚀与环保问题,系统阐述了新型净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该技术已在国内多家钢铁企业成功实施,有效解决了煤气净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钢铁企业实现清洁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郑州安耐克实业有限公司设计经理李贯朋作题为《安耐克顶燃式热风炉超低氮-低碳技术应用实践》学术报告,围绕热风炉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展开深入探讨。研究团队通过创新燃烧器结构设计和优化空燃比控制策略,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氮燃烧系统,并结合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热风炉高效稳定运行。

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魏钦帅作题为《高炉富氢喷吹技术探索》学术报告,分享了氢能冶金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报告重点探讨了高炉氢基喷吹工艺的关键技术突破,通过建立多相流传输模型和优化喷吹参数配置,有效解决了氢气在高炉内的扩散均匀性和反应效率等技术难题,为高炉炼铁工艺的低碳化转型提供了创新性的技术路径。

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郄亚娜作题为《氢基竖炉内球团矿还原热结行为与抑制机理》,针对氢基竖炉生产过程中球团矿热结问题开展系统研究。自主研发了氢基竖炉工艺系统能质平衡计算模型,揭示了球团矿在氢基还原条件下的粘结机理,发现铁晶须生长和渣相迁移是导致热结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调控球团矿成分和优化工艺参数来抑制热结的技术方案,为氢基竖炉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宝武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炉长王志宇作题为《氢冶金气基竖炉工艺与生产实践》学术报告,基于传统直接还原工艺路线,重点阐述了高比例富氢气体在竖炉还原过程中的工艺控制要点,通过建立多参数耦合调控模型,实现了竖炉热力学平衡与动力学过程的精准匹配。开发了Hyresp-100工艺,配备氢基竖炉配矿技术,气源适用高灵活性,为氢冶金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实践参考。

北京科技大学徐润生教授作题为《生物质原位重整氧气高炉煤气循环喷吹技术理论解析》学术报告,创新性地提出将生物质能与高炉工艺耦合的低碳冶炼新思路。研究团队通过构建生物质-煤气多相反应体系热力学模型,揭示了生物质炭在高温条件下对煤气的原位催化重整机制,开发出基于氧气调质的循环喷吹工艺。该技术实现了高炉煤气有效成分的定向转化与能量梯级利用,为高炉炼铁过程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副主任张明刚代副经理李晓兵作《氢冶金关键技术和创新实践》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河钢集团在氢能冶金领域的工程化探索与产业化实践。报告重点阐述了氢基直接还原工艺的核心技术突破,包括大流量氢气安全输配、高温反应器智能控制等关键系统的创新设计,为我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解决方案。

山东冶金设计院部长贾利军作《HIsmelt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创新》学术报告,系统阐述了HIsmelt工艺在非焦冶炼领域的技术进展与工程实践。报告重点分析了熔融还原反应器内多相流传输与反应调控机制,介绍了在原料适应性提升、反应效率优化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并结合工业化应用案例,探讨了该技术在实现低碳炼铁过程中的工程价值与发展前景。

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刘萌作《高炉煤气的高效分离技术及模拟研究》学术报告,针对高炉煤气组分复杂、分离效率低等问题开展创新研究。通过构建多组分气体分离的传质-反应耦合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吸附材料对CO2、N2等气体的选择性分离特性,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优化了分离装置的结构参数。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效节能的高炉煤气净化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推动钢铁行业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华北理工大学邓勇副教授作题为《富氢高炉炉缸活性变化及应对措施》学术报告,针对富氢冶炼条件下高炉炉缸热状态与铁水质量调控难题展开研究。详述了高炉富氢冶炼的优势,对炉缸活性表征及其意义进行研究,查明富氢高炉炉缸活性变化规律,可实现富氢高炉炉缸活性调控。该研究为高炉富氢冶炼工艺的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重庆科技大学苏畅讲师作题为《氢基竖炉钒钛矿氧化球团还原渗碳与粘结行为研究》学术报告,针对钒钛磁铁矿氢基冶炼过程中的特殊物化行为展开深入研究。通过高温原位观测与多尺度表征技术,系统揭示了钒钛球团在氢基还原条件下的渗碳机理与粘结特性,阐明了钒钛组分对还原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为开发适应钒钛矿特色的氢基竖炉工艺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原北京科技大学校长、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天钧教授作会议总结。他称赞这次大会是一次“凝聚智慧,汇聚力量”的大会。随后,杨校长总结了钢铁工业近年来的产量变化、品种变化、区域变化、产能变化,从供需关系角度指明我国的钢铁需求仍将在峰值平台区间维持较长一段时间,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内需市场将长期存在;同时总供给能力充裕而需求强度减弱,新供需动态平衡机制尚未建立,稳运行、增效益的难度很大。针对这种新形势下的钢铁企业经营挑战,杨校长预测2025年中国钢铁需求预计同比小幅下降或持平,但出口或将减少;钢铁行业内卷将受到治理,企业将更加理性面对市场控制产量;钢铁供需形势或将有所改善,企业经营效益有望提升。最后杨校长总结钢铁行业目前的历史使命,强调新阶段的钢铁企业必须强化使命担当,锤炼过硬本领;最终实现推动炼铁工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