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蒋火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远程运维装备,加快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更加智慧的监测“大脑”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
早在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便印发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监测领域的应用。2023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按照加快建立现代化监测体系的要求,全力谋划推进监测技术装备的数智化转型。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方案》。“这是推进监测数智化转型的顶层设计,也标志着监测数智化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蒋火华表示。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更迭,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火爆全球,不断催生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生态环境监测科技含量高、数据资源多,对人工智能应用有着迫切的业务需求,也能够为人工智能部署落地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目前,DeepSeek已经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不少地方的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得到初步应用。”蒋火华说道。
新技术为监测赋能已有许多鲜活案例。蒋火华举例说,在空气和地表水监测方面,通过开展国控站点数智化改造,让自动监测实现“无人运维”,现场运维频次和单次运维耗时将降低70%以上;让手工监测实现“智能采样+智能分析”,采用无人机等开展无人采样,分区域建设全自动无人化“黑灯实验室”,集中承担水质样品分析任务,采样耗时、人员投入和运输成本将节约50%以上。“在生物多样性监测方面,传统手段是靠人数、靠人看、靠人辨,我到一些地方调研,现在实时传输红外相机、鸟类鸣声记录仪、两栖爬行动物雷达相机、蝴蝶智能监测仪等新型智能设备,基本能够实现生物多样性自动化监测,识别准确率达85%以上。”蒋火华表示,这些都是新技术为监测赋能的鲜活案例。(中国冶金报)
[06-25]
[07-03]
[06-20]
[06-19]
[10-29]
[03-31]
[03-31]
[03-28]
[03-28]
[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