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部署财政与货币、风险化解、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等经济政策,通告二十届三中全会将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主要议题,新一轮改革正蓄势待发。钢铁行业必须乘势而上、把握机遇,加快推动深化改革与转型升级。
自律控产 牢牢把握政策加力机遇期
此次会议高度评价了第1季度国民经济的良好开局,但同时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主要面临“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等问题,“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压力居第一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需求减弱、地产投资需求下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这也是当前钢铁行业供需矛盾突出的根源所在。
钢协在4月30日召开的第1季度信息发布会上指出,当前钢铁行业运行面临“三高三低”(高产量、高成本、高库存,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局面,粗钢表观消费量降幅大于产量降幅,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为87.09亿元,同比下降47.91%;平均利润率为0.58%,同比下降0.4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同比上升0.75个百分点。
当前,面对国内经济运行遇到的压力,此次会议对后续宏观经济的政策导向是“坚持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这将有利于钢铁需求基本面的改善。会议明确强调,财政政策“及早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及早”和“加快”两个关键词表明第2季度财政政策力度会继续加大,影响基建等领域项目开工的资金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货币政策强调“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今年央行已分别进行过一次降准、一次降息,年内或还会安排降准降息;“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更是瞄准当下实体经济之痛点,预计会出台进一步的针对性、指向性政策,特别是助力创新、小微企业资金面改善的政策。
会议强调的产业政策也将有利于钢铁内外需的直接拉动。
在内需上,会议提出要“落实好《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这是对钢铁需求有直接拉动作用的重大产业政策。近期已有多个部委、多个省市发布了具体行动方案,随着后续计划的实施落地,有望对钢铁行业制造业用材带来新的增长空间。至于当前影响钢铁行业需求的“地产”与“地方债”两大难点问题,此次会议也提出了新的政策导向。在房地产政策上,会议强调要“消化存量与优化增量”相结合,结合供求关系的新变化,满足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调控空间正逐步扩大,特别是当下主要城市均已放松限购措施,4月30日,北京自2011年以来首次放松限购政策,后续政策或将激活一二线城市改善型住宅需求市场,进而推动房屋新开工。在地方债政策上,强调要统筹高风险省份的债务压降和稳定发展,将适当调节重点省份化债带来的下行压力,也有助于缓解高风险省份的项目开工资金不足问题。
在外需上,会议再次强调要积极扩大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等,特别是将中间品贸易摆在最为靠前的位置。中间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最为紧密的产品,也是最能发挥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现代技术先进优势的地方。2023年,我国中间品对外贸易额为25.53万亿元,占整体外贸总值的61.1%,机电类产品等中间品占比较大。
当前,国内钢铁需求进入长周期的减量调整期已是共识,在供强需弱的长期趋势之下,此次会议确定基建、地产、制造业等领域政策将力度加码、节奏加快,为钢铁行业调结构、促转型提供难得的新旧动能转换窗口期。解决需求不足问题的关键是控产,钢铁企业应调整思路,坚持“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自律控产降库存,主动调整经营策略、优化品种结构,尽快适应新的市场发展与用户需求形势。
自觉自发 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此次会议确定将于7月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2018年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历届三中全会均涉及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改革方案。此届会议预告了二十届三中全会谋划改革的总体方向,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这次会议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也将对钢铁行业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会议阐明了新一轮改革的宏观背景,即“3个面对”(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和“6个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改革将体现“3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上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3条改革主线,即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这些关键点或将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钢铁行业来说,新一轮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在“3个面对”之下,钢铁行业如何做到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如何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优化品种结构以适应钢材需求升级,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诸多崭新课题。在新一轮改革的大背景下,钢铁行业如何适应新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更是一个重大改革课题。后续钢铁行业将紧跟国家各层面改革重点与要点,解放思想,周密做好重大改革的立题、命题与破题,在新一轮改革的进程中自觉作为、自发作为。
因地制宜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落脚点”。此次会议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政策,提出“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企业而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充分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增强新兴产业的自生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促进产业升级自主发生。需要明确以下3点。
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中央多次提出不能将传统产业视为落后产业,传统产业通过升级改造也能焕发生机。废旧物资回收是一个十分传统、十分典型的行业,但随着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智能化工具的使用,废旧物资回收已经蜕变成新型再生资源行业,成为“城市矿山”。废钢等回收产业已经成为钢铁绿色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此次政治局会议专门提出“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二是发展新兴产业要量力而行。会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配套“耐心资本”,也即长期资本。企业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发展新质生产力更是一个偏长期、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既需要保持长期的战略定力,也需要一定的资源投入与支持,必须量力而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3个层面的重要载体,对钢铁企业来说,运用先进技术赋能应为重之中重,要切实关注自身经济基础与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品种,做好统筹规划。
三是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会议强调绿色低碳发展主要针对空气质量、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持续有力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今年全国两会提出2024年单位GDP 能耗下降2.5%左右的目标,这是时隔3年后再次设立能耗量化目标,显示了我国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钢铁行业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正如此次会议指出,当下“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后续各项扩内需、防风险、稳外贸等政策将“坚持乘势而上,避免前紧后松,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利好钢铁产业整体顺畅运行。钢铁行业应把握机遇,在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之际,加大转型力度,坚决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迈进。(中国冶金报)
[06-25]
[07-03]
[06-20]
[06-20]
[06-19]
[08-14]
[08-14]
[08-14]
[08-07]
[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