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以来,马钢特钢连续实现毛利为正,时速400公里高铁车轴钢在CR450样车装配发布,新能源汽车用钢实现稳定供货……
今年初以来,马钢特钢顺应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趋势,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协同、高效持续推动经营绩效改善。其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塔尖”“塔身”类产品占比超过70%,产品结构持续改善,为经营绩效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有力增强了特钢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协同发力——
擦亮产品“金名片”
创新是特钢发展的核心动能。马钢特钢坚持差异化发展路径,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锚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突破惯性思维,打破习惯枷锁,始终围绕“三品”(品种、品质、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面对钢铁行业整体承压前行的形势,我们应对的方式就是‘走出去’与用户完善‘研发对研发’的深度合作机制,同时不断修炼原创性技术的内功,通过内外兼修让我们的‘拳头’产品更硬。”马钢特钢圆坯研究所副所长杨志强介绍说。
立足全流程协同,马钢特钢深化产销研一体化运作,形成“市场洞察+快速研发+柔性生产+精准交付”的闭环体系,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益,还有效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销售团队实时跟踪市场动态,动态调整产品策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并将市场反馈及时传递给研发与生产环节。研发团队针对特钢产品个性化需求,提供全流程优质服务,紧跟用户需求开展产品创新设计,在保障产品性能的同时,优化方案降低全流程成本。生产团队通过精益管理提升效率,确保产销精准匹配;针对高效益产品,组建专项团队,围绕客户交付需求,系统性优化生产组织。
产销研团队协同发力,以“市场联动+资源联动”的模式深化营销协同,在市场开拓与结构优化方面实现“双丰收”。通过产销研深度协同机制,马钢特钢在轨道交通、风电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以轨道交通用钢、风电齿轮等为代表的产品占比持续升高,特钢产品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今年初以来,马钢特钢成功开发百余项高附加值产品,其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塔尖”“塔身”类产品占比超过70%,产品结构持续改善,为经营绩效提升注入强劲动力;在轨道交通、能源装备等战略领域加快推进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已累计通过52项认证。
如今,新特钢二期等重点项目也正紧锣密鼓进行前期评审阶段,逐步实现从“能产”向“优产、快产、准产”转型,为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特钢支撑。
提质增效——
夯实生产“压舱石”
今年7月份,马钢特钢110吨电炉力压群雄,在2024年度“全国重点大型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中加冕“冠军炉”;在马钢有限经营分析会暨“全要素降本、全流程提质”工作推进会上,该公司转炉分厂精炼作业区成为“全要素降本、全流程提质”首批获表彰的三家优胜作业区之一。这些都是马钢特钢高效生产、降本提质稳步推进的生动缩影。
该公司全力聚焦产能释放,通过跨部门的紧密协同攻关,实现了生产效能的大幅跃升。在产能利用率方面,钢区提升至接近满负荷运转,棒材产能利用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在工序成本方面,钢区、棒材等关键环节的吨钢成本均有明显下降。成绩的背后,是一系列举措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展业务骨干挂职支撑关键岗位,30余人参与棒材精整轮岗带教,5批近80人开展协同培训交流,这种“传帮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技能水平。同时,铁水资源精准保供、加热工艺优化等26项联合攻关项目的落地,切实推动了生产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聚焦全要素降本、全流程提质,马钢特钢重点通过全机组、全要素、全岗位的穿透式梳理,得出成本和质量要素199项,制订了管控措施498条。在降本上,从炉料配比、熔炼控制到钢水成分调整,他们精准把控工艺参数,从合金降本的深入推进到持续开展分时铁钢比攻关,马钢特钢将目标分解到每一天、每一炉,把责任压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推动降本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在质量管控上,他们实施质量违章计分制度,量化质量损失,严守质量底线和红线,围绕高端风电齿轮钢、轴承钢等产品开展48项技术攻关,钢水纯净度、铸坯内部质量、线棒材表面质量等均得到有效改善,轴承钢连浇炉数首次突破10炉,高合金风电齿轮钢废次降占比大幅降低。
一系列关键指标的提升,确保了马钢特钢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产品结构升级筑牢了坚实根基,马钢特钢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口碑。(中国冶金报)
[06-25]
[07-03]
[06-20]
[06-19]
[10-29]
[09-24]
[09-18]
[09-16]
[09-15]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