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的高炉煤气精脱硫共性技术攻关推进会暨攻关方案遴选会召开。此次会议经过遴选投票,最终择优选取了中琉科技有限公司“高炉煤气脱水脱氯协同脱硫”、南京泽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CFDS活性炭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北京科技大学科研院“宽温窗抗积硫型高效羰基硫水解催化剂研发与示范”3个技术攻关方案研发团队,分别作为召集方组建联合研发团队。
钢协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出席会议并致辞,钢协副秘书长冯超公布投票结果,河北省“十四五”规划咨询专家、河北省节能协会名誉会长王大勇参会,钢协科技环保部副主任李煜主持会议。
姜维表示,超低排放是钢铁行业推进的三大改造工程之一。截至2023年8月底,共有93家钢企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66家钢企完成了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钢产能约3.31亿吨,吨钢超低排放改造投资额约为421元;27家钢企完成部分工序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粗钢产能约1.14亿吨。正在评审中的36家企业涉及粗钢产能约0.80亿吨。“目前全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投入2000亿元以上,正逐步由以大企业为主向全行业延伸,改造进度呈现加速趋势。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部分超低排放改造工艺不成熟,关键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绿色改造资金投入大、运行成本高,甚至有企业投入后停用、重新改造,其中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非常具有典型性。”姜维坦言。
高炉煤气精脱硫属于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关键环节。自2019年4月份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源头控制,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应实施精脱硫”以来,很多钢企和科研院所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攻关,探索了有机胺溶剂吸收法、吸附法、加氢还原法、催化氧化法和催化水解法等技术并开展了工程应用验证。姜维在介绍目前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攻关进程的同时,也指出了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但已有工程案例不同程度存在着运行效率衰减快、运行成本高等问题,钢企在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技术选择受限,顾虑重重,亟待行业层面组织开展协同攻关,帮助企业降低超低排放改造成本,提高行业实现绿色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姜维表示,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创新工作委员会2023年年会上,与会单位就行业层面亟待解决的共性技术研发问题进行投票表决,“高炉煤气精脱硫”位列榜首。为此,钢协聚焦难点寻突破,5月份下发《关于征集“高炉煤气精脱硫”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工作参加单位的通知》(下称《通知》),决定面向行业广泛征集高炉煤气精脱硫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工作参加单位。《通知》发布后,28家技术供应商、24家钢企参加项目组,为协同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对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的渴望及凝聚行业力量共同攻坚克难的信心。
“对于形成项目研发计划的团队,协会将努力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对于攻关成效显著的,可优先参与协会组织的宣传、交流、奖励活动,协会也将为其争取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姜维说,对于此次未入选的技术供应单位及会后仍有意向加入协同创新的钢企,入选团队也应持开放态度,欢迎各方加入,共克难题。
姜维介绍,《通知》发布以来,先后有28家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供应单位报名参加此项工作,最终11家优秀攻关团队携方案参加此次评选会,形成了多团队“赛马”机制。这也是行业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旨在探索凝聚行业智慧力量、整合创新资源、多种路径推动共性技术协同研发的新机制新举措,以此加速科技创新、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先机。
当天下午,投票遴选出的3个技术攻关方案研发团队分别作为召集方,与有意向参加高炉煤气精脱硫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工作的钢企代表,形成联合研发团队,就技术问题探讨、确定分工、体制机制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问题展开了研讨。
有关行业专家、报名参加高炉煤气精脱硫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工作的24家钢企代表、提交高炉煤气精脱硫共性技术攻关方案的11家相关技术供应单位代表等共计60余人参会。(中国冶金报)
[06-25]
[07-03]
[06-20]
[06-20]
[06-19]
[08-15]
[08-15]
[08-14]
[08-14]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