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智能化,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在湖南长沙成功召开
2022年8月23-25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湖南省金属学会协办的“2022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在湖南长沙成功召开。会议以“绿色化、智能化,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总结、分析和交流了近两年来我国轧钢领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探索发展绿色、智能轧制技术,通过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力求促进我国钢铁工业成为“工艺绿色化、装备智能化、产品高质化、供给服务化”的钢铁强国。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致开幕辞,湖南省金属学会理事长周应其致欢迎辞。
田志凌在致辞中指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是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品牌化,轧钢生产工序在这3个方面是大有作为的。我国轧钢领域的技术创新是最活跃、成果最多的,轧钢技术的进步非常显著。在近几年冶金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轧钢领域是获得一等奖最多的专业领域。如中国宝武集团和东北大学研制的“热轧无缝钢管在线组织性能调控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得了2021年冶金科技特等奖,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汽车轻量化用吉帕级钢板稳定性制造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获得了2018年冶金科技特等奖。轧钢技术进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为钢铁材料质量的大幅提升和稳定性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金属学会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是每两年召开一次的大型生产技术交流会,是原冶金部召开的生产会议,在冶金部撤销后转由中国金属学会继续主办,是学会4个生产技术会之一。学会组织的生产技术会,有别于一般的学术会议,具有鲜明的特色。这次轧钢生产会议特邀了3位院士从钢铁数字化和智能化、钢铁工业双碳发展愿景及技术路线图、钢结构行业发展现状及用钢需求3大领域做大会报告。邀请的大会报告有轧钢专业的技术内容还有下游用户需求的报告,这些报告聚焦行业生产技术发展,生产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解决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提升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次轧钢生产技术会还设有厂长、总工论坛,为一线指挥长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会议还设立3个分会场,为轧钢界广大科研人员、现场生产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田副理事长在致辞中衷心的感谢湖南省金属学会对轧钢生产技术会议的大力支持。最后代表中国金属学会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参会领导、技术专家和全体参会代表会议期间工作顺利、生活愉快,通过会议交流能够取得较大收获。
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致开幕辞
湖南省金属学会理事长周应其代表湖南省金属学会和湖南钢铁集团在大会上致辞时指出:湖南省金属学会现有会员单位近百家,涵盖湖南省钢铁、钢材深加工、铁合金、锰业、耐材等省内重点企业,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组织,是湖南省冶金科技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平台。湖南省金属学会在中国金属学会的指导下,在湖南省相关厅局和企业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组织众多重要的学术交流及科技推广活动,为湖南冶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成绩。湖南省现有2家钢铁集团,分别是湖南钢铁集团和冷水江钢铁集团,年钢产量3500万吨左右,形成了湘潭、娄底、衡阳等专业化生产基地。
周应其理事长代表湖南省金属学会和湖南钢铁集团欢迎轧钢界的专家学者相聚岳麓山脚下,品读千年学府,“于斯为盛,唯楚有才” 。到湘江击水,共话朱张相会千年佳话。去橘子洲看青年毛泽东,体会“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湘江畔研讨轧钢生产技术,为湖南钢铁行业传经送宝。预祝本次学术交流会圆满成功。
大会会场
大会会场
王国栋院士作了“推进钢铁企业创新基础设施落地加速建设数字钢铁”的主旨大会报告。王院士指出:在钢铁工业,数字化应用的特点是:(1)钢铁工业为大型复杂流程工业,全流程各工序均为“黑箱,实时信息极度缺乏;(2)钢铁生产流程中物理与化学过程十分复杂,呈现多相共存的动态系统,过程变量类型混杂、维数高、规模大,变量之间存在着多重相关性,具有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和大滞后等特点;(3)钢铁工业各单元为孤岛式控制,尚未做到单元间界面无缝、精准衔接。钢铁工业为大型复杂流程工业,巨大的不确定性是钢铁生产过程面临的重大挑战。
王院士在报告中还指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必须依赖数字科学与数字化技术,数据科学(大数据/机器学习)、数字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钥匙,并指出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本质是生产线上增强型原位分析系统,是基于数据自动流动的动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闭环赋能体系。在此基础上,王国栋院士提出了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底层生产线的数据感知和精准执行为基础、以边缘过程设定模型的数字孪生化和CPS化为核心、以数字驱动的云平台为支撑,建设钢铁企业数字化创新基础设施的整体架构和技术思路,以期加速建设数字钢铁。
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作大会主旨报告
毛新平院士以“中国钢铁工业双碳愿景及技术路线图”为题,在线上作了大会报告。介绍了中国钢铁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路线图结合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四个阶段、六条路径(系统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流程优化创新、冶炼工艺创新、产品迭代升级、碳捕集封存利用)、五个方面任务。按照减碳力度,阐述了实现“双碳”工程到2030年近期、到2040近中期、2050年中远期、2060年远期目标。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工艺流程结构优化、创新发展低碳技术、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和加强全球低碳产业创新合作5个方面12项重点任务工作来推动技术路线图实施。并指出实现“双碳”工程,钢铁行业将具备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90%的技术能力,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将下降至0.2吨左右,钢铁制造流程技术创新难以消减的碳排放,将通过碳汇与社会力量等实现碳中和。
中国钢结构协会秘书长李庆伟代表岳清瑞院士作了题目“双碳目标下钢结构行业发展现状及用钢需求分析”的大会报告。他首先介绍了双碳目标及建筑业发展概况和钢结构行业发展现状。我国2021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93079.31亿元,同比增长11.04%;房屋施工面积157.5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41% ;房屋竣工面积40.8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11%。目前全国大型钢结构住宅项目有海南陵水香樟园近10万平米,江苏太仓复兴地产项目34万平米,山东淄博文昌嘉苑近100万平米等。
中国钢结构协会秘书长李庆伟作大会报告
李庆伟秘书长重点介绍了我国钢结构用钢需求,具体要求:(1)高性能钢材的需求:高强钢、耐候钢、抗震钢、耐火钢。高强钢:要有足够高的屈服点、抗拉强度,还要具备充分的塑性变形能力;耐候钢:表面生成硬而致密的稳定锈层,可阻止进一步腐蚀;抗震钢:低屈强比,同时有窄屈服强度、抗层间撕裂、良好焊接性能;耐火钢:要求600°C时钢材屈服强度不小于常温屈服强度的2/3。(2)高效能钢材的需求:热轧H型钢、管材。热轧H型钢:国内型钢使用占比仅为15%-2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受制于标准化设计体系和市场化供应体系,型钢应用占比增长缓慢。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材料与轻量化研究院宋起峰教授级高工,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教授、何安瑞教授,东北大学袁国教授、刘振宇教授,燕山大学刘宏民教授、白振华教授,还有来自首钢集团有限公司、鞍钢集团钢铁研究院、宝钢研究院、宝武装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沙钢研究院、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本钢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河钢集团邯钢公司、华菱涟源钢铁有限公司、莱芜钢铁集团银山型钢有限公司、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宝钢日铁汽车板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冷轧分公司、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型钢厂、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信金属公司、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等多位专家作了大会报告或分会场报告。
会议日程安排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ESP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热轧板带材、冷轧板带及涂镀、长型材、管材等等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近两年我国轧钢科技界在发展绿色智能轧制技术,提高钢材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产品满足下游产业定制需求、提高用户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并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宋起峰教授级高工作《汽车轻量化用钢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大会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教授作《我国热宽带钢无头轧制技术新进展》大会报告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滕华湘教授级高工代表王全礼总工、首钢一级科学家作《首钢轧钢工艺与产品研发的新进展》大会报告
东北大学袁国教授作《热轧无缝钢管在线组织性能调控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及应用》大会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何安瑞教授作《钢铁智能工厂建设方案及实践》大会报告
燕山大学刘宏民教授作《大型带钢冷连轧机整辊无线式板形仪和智能板形控制系统》大会报告
宝钢股份中央研究院张国民首席作《热轧高强钢全流程板形控制技术》大会报告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周德光教授级高工(首钢一级科学家)作《高品质厚板关键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大会报告
来自全国钢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程技术公司等单位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技术投稿论文70余篇,安排会议报告57篇,共同交流讨论近年来我国轧钢领域的技术及在生产中所取得进步、经验,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案。会议得到全体参会人员的高度好评,尽情享受了一次轧钢技术创新的盛宴。
大会会场
这次会议会场外还设置有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的展台,展示了他们的先进技术、设备及服务等。
衷心希望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我国轧钢技术的进步,对我国钢铁工业绿色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