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

绿色转型,智慧驱动,促进炼铁产业高效低耗、可持续发展——202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暨炼铁学术年会在福州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4/22

访问量:

字体:[ ]
   
分享到:

2024年4月10-13日,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办,福建省金属学会、全联冶金商会协办的“202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暨炼铁学术年会”在福建省福州市顺利召开,会议主题聚焦于:“低碳、低成本,高效、高质量”。 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江主持大会开幕式,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全联冶金商会秘书长贾银松致开幕辞。来自全国钢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工程技术公司及炼铁上下游企业的150余家单位的510余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技术论文150余篇,安排交流会议报告89人次。炼铁行业正迎来提质增效、清洁低碳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次会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受到了炼铁界的高度关注与期待。与会代表们齐聚一堂,围绕近年来炼铁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突破、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低碳绿色发展策略、降本降耗措施以及智能制造技术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一、 新形势下炼铁工业发展路径探析:把握方向与趋势,引领高效绿色新未来(大会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姜涛教授作题为《“双碳”背景下我国钢铁原料转型升级的思考》的报告,总结了目前我国钢铁原料的现状与需求情况,从我国钢铁生产及碳排情况、原料消耗情况以及我国未来原料需求的角度,引出了目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同时指明了加大探矿力度、拓宽进口来源、增大废钢用量、提高难处理资源利用率4大技术对策,为行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发展思路。

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张建良教授作题为《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炼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报告指出当前形势下提质增效降本压力持续增大,钢铁产业企业面临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需以科技创新驱动钢铁企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在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及氢冶金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加快高炉技术升级脚步。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朱仁良作题为《低碳减量发展下的炼铁技术探讨》的报告,报告分析了炼铁工业面临的环境挑战,介绍了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型炼铁技术,并预测了低碳炼铁技术的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同时,报告提出了推动炼铁技术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旨在为炼铁工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推动行业向高效绿色方向迈进。

河南华西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玉正作题为《高炉长寿内衬一体化全炉浇注技术应用与实践》的报告,以绿色低碳发展为背景,从高炉工艺流程、烧结球团生产、装备优化方向,详细介绍了首钢集团炼铁制造流程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助力节能降耗生产,引领钢铁行业绿色发展。

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凯作题为《首钢股份铁前工艺发展概述》的报告,以中国碳中和战略和钢铁行业降碳责任为背景,结合生产实绩详细介绍了首钢近年来炉料结构优化、高炉安全长寿、高效低成本以及低碳绿色生产等方面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并展望了首钢未来高炉炼铁工艺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和技术路径。

山东金泰高温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兴北作题为《高炉炉役后期冷却壁破损后维护延寿技术》的报告,报告聚焦高炉炉役后期冷却壁破损问题,分析其原因及影响,介绍了冷却壁修复、强化冷却及操作优化等关键技术,并结合案例评估其应用效果,总结研究进展,展望未来发展,为高炉冷却壁维护提供技术指导和决策参考,推动炼铁工业绿色发展。

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王新东作题为《钢铁行业氢能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的报告,从国内外氢能发展现状、河钢氢能源创新实践、氢能源利用前景展望三个方向,全面剖析了氢能发展未来的方向,提出了目前钢铁行业发展氢能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重要的发展建议,为钢铁行业降碳节能指明了发展方向。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建伟作题为《国外低碳炼铁技术的发展》的报告,概述了国外低碳炼铁技术的最新进展。国外在低碳炼铁领域积极探索,研发出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新型炼铁工艺,这些技术显著降低了炼铁过程的碳排放,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报告还分析了国外低碳炼铁技术的市场应用及前景,为我国炼铁工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朱庆山作题为《电解炼铁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报告,深入剖析了电解炼铁技术的当前发展状态及未来趋势。电解炼铁作为一种新兴炼铁技术,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当前,电解炼铁技术已取得重要突破,但仍面临技术成熟度、成本效益等挑战。未来,随着技术进步与成本优化,电解炼铁有望成为炼铁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炼铁创新与发展概览:我国炼铁技术前沿动态

厂长、总工论坛邀请了宝钢、首钢、包钢、武钢、太钢、北京建龙重工集团、中冶长天、兴澄特钢、马鞍山钢铁等具有代表性钢铁企业的厂长和总工作了会议发言报告,从实际生产的角度分析了企业智能制造、高效低成本技术发展及生产实践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针对目前国家低碳发展要求以及企业实际生产达标情况,会议特别设置了“极致能效361专题论坛”,邀请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东北大学、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沙钢集团有限公司、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中天钢铁集团、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中冶赛迪等重点单位做了深入的技术交流与经验分享。

会议还设置了绿色低碳原燃料、高炉燃料及低成本炼铁技术、高炉高效低成本炼铁技术、炼铁设计及安全长寿技术、低碳智能化炼铁技术5个分会场进行了专题报告,来自科研院所、钢铁企业和炼铁工序上下游设备、材料生产企业作报告,并进行深行交流。

会后,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杨天钧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强调了新形势下的炼铁工业发展路径,点明了行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提出引领炼铁工业走向高效绿色的新未来。

1. 绿色炼铁技术革新,高效生产与智慧制造新篇章(厂长、总工论坛)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厂长助理朱怀宇作题为《智慧制造,助推炼铁工序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报告介绍,在宝钢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下,宝钢着手开发智慧制造管理系统,针对此,宝钢多基地协同,提出操控一律集中、作业一律机器、运维一律远程等技术要求;铁区协同研发,大力推广、应用保罗机器人;以自动化、信息化为基础,转向以模型为主的开发与应用,助推数字化转型;开发宝武智慧高炉诊断平台,发挥高炉大数据资源优势,提高智慧化水平。

武钢钢铁有限公司厂长助理翼鹏作题为《武钢高炉长寿实践》的报告,武钢指出,高炉长寿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设计选材是基础,施工质量是保证,操作管理是关键,检查维护是保障。管理上的重视与技术上的不断完善,是武钢高炉长寿的法宝。武钢将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完善高炉长寿理论体系,延缓冷却壁损坏,减缓炭砖侵蚀,实现高炉安全稳定、高产、低耗、长寿!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五矿科学家叶恒棣指出钢铁流程碳污排放主要在铁前,污染负荷最重的是烧结工序,碳排放量最大的是高炉,是减排和资源化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碳基法多污染物烟气资源化治理技术,复杂尘泥类固废组分定向分离循环利用技术,多工序质能耦合碳链循环技术,是碳污资源治理的典型技术,烧结工序、高炉工序是承接资源循环利用的典型工序。

河北万丰备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闫丽峰报告指出新型铜冷却壁分为抗变形铜冷却壁、耐磨铜冷却壁、抗变形耐磨铜冷却壁等。企业创新制造出的复合型耐磨铜冷却壁,将铜材与钢材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保持纯铜冷却壁挂渣优势的前提下,增加了热面的耐磨性,提高了燕尾槽的结构强度,大大强化了冷却壁的耐磨能力。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一级科学家张卫东从高炉冶炼过程中碳、氢元素的分布与氢对高炉冶炼的影响等角度出发,提出,氢作为还原剂存在于高炉常规冶炼中,吨铁消耗量是C的2.47%,但在铁的还原过程中贡献度为8.38%,可以通过提高氢的使用比例,来改变高炉作业效率,报告认为目前可提高高炉内氢含量的手段如下:喷吹废塑料、生物质燃料、烟煤、含氢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天然气和加湿鼓风,有必要继续拓展高炉富氢冶炼手段,最优H/C比和不同含氢源对高炉冶炼的影响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丁晖厂长作题为《基于智慧制造的马钢I-DEEP炼铁技术》的报告,马钢在现有的I-DEEP炼铁技术背景下,完善I-DEEP技术的实施,报告重点介绍了该技术的初步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现已取得协同组织边界,优化生产岗位,提升劳动效率的效果,未来将在智慧操控、智慧作业、智慧运维等方面实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分配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

北京盛鼎伟业冶金设备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振东作题为《无料钟炉顶装料系统关键设备探究》的报告,无料钟炉顶装料系统作为高炉炼铁中的重要成套装备,其在更好的满足装料工艺、完成最佳的高炉上部调剂、设备运转精准、长寿可靠、智能化操控与判断等方面仍有广阔的研究开发空间。公司将持续探究创新、深挖装备潜力,推动设备向更高端、更智能、更长寿、更绿色升级,从装备角度提升“低碳、低成本、高效、高质量”的炼铁生产服务。

北京建龙重工集团高级专家徐万仁作题为《建龙炼铁数智化的进展及未来规划》的报告,报告从建龙集团炼铁生产数智化的工作进展和发展规划两个方面展开,指出,向创新型、数智型企业转型,是建龙集团发展的战略方向。通过工艺装备改造、数智化升级、精益化运营、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成本、质量的竞争力,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包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主管马祥作题为《包钢股份炼铁厂近年生产实绩》的报告,报告从炼铁厂介绍、近几年技术进步、成本情况、环境改善和技术难题五个方面展开,详细介绍了包钢近年来的生产情况。包钢炼铁厂近年来技术进步大、成本稳中有降、炼铁厂厂区面貌焕然一新,向着绿色工厂大步迈进,但仍面临高炉热负荷波动、大球比冶炼指标差等问题。

太钢集团有限公司炼铁厂生产技术室高级主任工程师赵雪斌作题为《矿焦铁一体化协同降本》的报告,铁前工序降本增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太钢通过矿焦铁一体化协同,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减少波动,降低消耗、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全流程综合成本降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未来太钢将继续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实现更加可持续和高效的发展。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陈龙智作题为《兴澄炼铁低碳低成本冶炼生产实践》的报告,兴澄特钢认为,发展低碳低成本炼铁生产对于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出了基于“十六字原则、五大路径”的低碳低成本工作纲要,列举强化原燃料管理、提高烧结台时产量、智能优化配矿等手段,以期在广大炼铁工作者的协同努力下,中国炼铁工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前景。

2. 绿色转型,原燃料结构优化新策略

近两年我国烧结矿与焦炭质量指标变化总体来看,两种产品质量均呈一定程度恶化。烧结矿品味下降0.12%,转鼓指数下降0.13%、固体燃耗下降0.70kg/t、碱度升高0.02倍。焦炭M40升高0.04%、M10升高0.03%、灰分升高0.04%,高炉生产原燃料面临的压力巨大,近些年来烧结与球团生产相继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如:一体化配矿技术、超厚料层烧结技术、烧结料面喷水蒸气、新型烟气循环烧结、烧结矿余热利用技术等;球团生产方面如高压辊磨、润磨预处理技术,赤铁矿、镜铁矿生产球团技术,镁质球团技术,碱性复合球团技术、自熔性球团技术、混合原料球团制备与焙烧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对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1) 烧结、球团矿质量有提升,绿色低碳生产有成效

我国目前面临着矿粉种类多、性能差异大、甚至同种矿粉性能也存在差异;为了应对市场与矿粉质量的波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更注重低碳绿色生产。

北京科技大学刘征建教授列举了烧结综合特性指数、球团综合氧化特性指数、烧结矿FeO理论计算值等铁前优化配矿系统中的关键参数。以期解析烧结制粒宏观变量对制粒团聚过程的影响,探究制粒团聚特性与热态烧结性能之间的结合并应用,建立烧结矿FeO理论计算模型,填补FeO计算的空白,完善球团烧结颈生长行为及固结程度定量化评价,明确提出球团综合氧化特性评价指标。

首钢技术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潘文从首钢烧结优化配矿现状出发,重点讲解了首钢烧结优化配矿系统的研发历程,全面展示第一代烧结优化配矿系统,与烧结工艺配置相结合的烧结优化配矿技术,基于优化配矿模型的铁矿粉性价比评价系统。旨在开发铁前一体化优化配矿系统,并基于该一体化模型开发规则统一的原燃料性价比评价模型。

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郑绥旭、中冶长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备所所长张震、首钢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亚鹏等围绕烧结过程中的烟气余热回收、污染物治理、烧结过程中降碳等方面介绍了近两年的成果,为烧结过程减碳减耗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中钢设备有限公技术总监高为民、北京科技大学王耀祖副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张宇等结合模拟研究对烧结球团生产工艺以及设备寿命进行实时监测,实现了智能预报与数字孪生,为传统生产工艺注入新助力。

2) 高炉用燃料发展新方向

原鞍钢集团原副总工程师汤清华介绍了高炉喷吹煤粉的发展、成绩和不足,并给出了高炉喷吹煤粉今后的发展方向:分别为以碳降碳,努力降低制氧成本,探索经济富氧率,进一步降低制粉,喷吹工序能耗,努力增加烟煤喷吹比例等。

原鞍钢集团原副总经理窦力威介绍了低成本焦炭粒度减小对高炉冶炼的影响和用1300-1500℃热态检验结果筛选骨架和滤液焦炭,焦炭粒度减小之后,高炉边缘气流发展,软熔带位置上移,炉腰以上温度场温度明显升高,高炉应该果断加重边缘矿焦比,控制边缘气流,疏导中心,防止炉况波动和燃料升高。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介绍了碳循环高炉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应用,提出以煤气喷吹为核心的低碳高炉技术是近期高炉实施减碳的主要途径之一。合理利用厂内副产煤气至关重要。并用其研究了喷吹富CO煤气工况下温度分布等状态。

重庆科技大学副教授柳浩、辽宁科技大学副教授杨松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教授刘起航等从实验室阶段解析焦炭的气化反应、冶金性能以及劣化过程。从高炉层面实现低燃料比和能耗、低焦比及低成本的最大化;与配煤炼焦密切配合,为高煤比操作,低耗低成本及稳定高质量铁水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3. 高效低耗,高炉炼铁技术成本优化技术创新

高炉生产在外部环境无法进行大幅度调整的前提下,应重点关注高炉操作炉型的稳定性,进而保障高炉稳定运行,其是实现炼铁低成本和高效益的关键。

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沈岩松作题为《高炉氢气喷吹设计与优化》的报告,以中国碳中和战略和钢铁行业降碳责任为背景,分析了高炉内喷吹氢气技术的优势以及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包括氢气喷吹位置、喷吹速度、氢气流量等。展示了高炉氢气喷吹的数值模拟,模拟不同参数下氢气在高炉内的流动情况,评估不同设计方案的效果。分析氢气在高炉内的分布情况,优化喷吹位置,确保氢气能够充分与炉内的铁矿石反应,提高还原效率。

东北大学副教授唐珏、安徽工业大学副教授代兵、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邓勇等分别围绕炉缸活跃性评估模型的建立监测技术、低硅冶炼的实践生产以及炉缸活性状态量化的调控手段几方面提出了高炉低成本炼铁的技术创新。报告指出高炉炉缸活性严重恶化时会出现铁口出现“假喷”现象,持续时间较长,各铁口炉温、出渣铁量不均;压量关系紧张,风压不稳,风量萎缩超过10%;炉墙温度大幅度波动,气流不稳,严重时出现边缘管道;风口大量损坏;燃料比升高10~30kg/tHM,产量大幅度降低等现象;通过原燃料质量控制、渣铁流动控制以及鼓风动能控制等几方面可以对炉缸活性进行改善。

4. 安全高效炼铁,炼铁设计与高炉安全长寿技术新突破

高炉安全长寿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设计砌筑、操作维护和实时监测等方面本次会议,各企业代表总结分享了实际生产中的高炉长寿技术经验。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主管王臣分析了大型高炉热风炉在三十多年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依此开发了陶瓷燃烧器用耐火砖和高导热硅砖、应用了新保温材料于热风炉高温区域炉壳部位,用以提高燃烧器热震稳定性、高温强度和抗化学侵蚀性能,使得热风炉烧炉高炉煤气单耗下降约15%,焦炉煤气用量下降约5%,炉壳部位平均温度较未应用处低约15℃,以上技术精准地解决热风炉运行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实现了宝钢大型高炉热风炉长寿低碳生产。

武钢有限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教授级高工肖志新作题为《武钢有限高炉长寿技术探究》的报告,针对炉缸、壁体、风口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操作建议:强化冷却和调整渣铁液位以有利于稳定的保护层形成,保持炉缸透液性,形成有利于长寿的“锅底”侵蚀炉型,使炉缸可实现20年使用寿命;形成全炉役期壁体均匀磨损和使用理念和技术,操作上控制边缘气流强度,避免炉墙结厚时渣皮脱落;建立对壁体残厚的跟踪手段,指导高炉定期喷涂维护,降底燕尾槽磨损速率;在使用上要保证充足的进风量和面积,减少风口下端焦炭堆积和渣铁滞留。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谷端跃作题为《京唐高炉碱金属分析与控制实践》的报告,发现了京唐高炉炉况失常与较高的有害元素有直接关系,尤其碱金属会加剧焦炭和含铁原料的粉化,而且在京唐高炉大比例球团矿炉料结构条件下,入炉碱金属主要来源是球团矿,其次是烧结矿和焦炭,因此通过严控原燃料碱金属、烧结合理消纳固液废、球团优化配矿工艺、管理前移联动控制等系列措施,碱负荷控制取得良好效果,对于生产顺稳及高炉长寿都具有重要意义。

5. 低碳智能驱动,打造炼铁智慧化新平台

通过智能装备、智能生产和智能管控的集成,实现高炉工业数据采集、数据感知、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平台展示,实现生产的全面监视、评估、诊断及操作优化指导。

东北大学教授储满生作题为《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炼铁技术》的报告,介绍了钢铁行业对数字化转型极为强烈的需求,根据炼铁生产过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大数据技术应用于炼铁的优势,智能化炼铁系统是融合大数据/MM/AI的炼铁CPS系统,基于数据与机理融合的关键操作变量预测-反馈。除此之外还对目前国内外智能化炼铁研发现状以及目前智能化研发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对智能化炼铁前景进行了展望。

宝武中央研究院所长朱彤介绍了中国宝武碳中和技术路线和目标,提出了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HyCROF)-技术理念,HyCROF喷吹高温煤气时,铁水固体燃料比相比基准期下降约38%。其次还提出热轧零碳能源加热技术,采用无焰燃烧,可有效缓解决氨燃料燃烧NOx排放高的问题。最后提出氢还原电熔炼工(HyRESP)技术,资源适应性广、流程更简洁、产品竞争力强,有望打造具有经济竞争力的零碳钢铁生产流程。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院长龙红明教授,以《炼铁流程协同处理城市固/危废研究进展》为题进行了特邀报告,报告从研究意义、生物质在炼铁流程中的应用、高炉处理城市可燃固废与危废、钢铁尘泥与有机固废低碳协同利用、发展与思考五个方面对炼铁流程协同处理固/危废进行了综述和讨论,详细介绍了炼铁铁流程协同处理固/危废的主要路径,以及对绿色低碳炼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冶京诚赵志龙分享了国内外最新的氢冶金项目和工艺技术,并详细介绍我国全球首例氢冶金工程设计和成功实施历程。中冶京诚以绿色低碳新能源转型为动力,加速推进氢冶金新质生产力建设,有序完成新能源替代、短流程建设和产品绿色升级,促进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中南大学潘建教授作《低碳绿色炼铁炉料制备技术》的报告,从高比例块矿冶炼的炉料准备,低碳烧结技术,多元化球团制备技术和绿色冷压块技术等方面做了全面总结和技术应用分析,为烧结和球团低碳绿色化生产提供思路。

东北大学教授李强作题为《面向低碳高炉的数字化解析及应用》的报告,对当前国内高炉数字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要充分利用烧结过程、高炉冶炼过程等基础理论,有机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计算机前端技术,针对高炉冶炼工艺从含铁原料制备到铁水冶炼进行全流程、多方位系统分析,开发了基于大数据智能化的高效低碳炼铁技术。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张伟研究建立了风口喷吹氢气的“高炉预测数学模型”,以某炼铁厂高炉风口喷吹氢气的实际工业生产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燃料比和煤气利用率相对误差基本控制在±3%的合理范围内,有效地提升了高炉的低碳、高效生产。

6. 极致能效,推动炼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极致能效361专题论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厂长常务理事张永杰介绍了钢铁极致能效工程与高炉能效对标基础,针对钢铁极致能效工程、能效标杆三年行动、高炉能效对标基础以及年度重点工作作了详细的汇报。提出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发输配电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

东北大学教授沈峰满分析了关于含氢还原气体析碳行为热力学分析的必要性,提出钢铁冶金领域为了实现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含氢气体行为的研究不可欠缺,为钢铁冶金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炼铁所所长陈令坤介绍了武钢有限高炉状况、高炉极致能效达标状况、分析了实现高炉高产低耗稳定、高炉加废钢、增加煤气回收和减少粉尘排放、减少热风炉煤气消耗降低风机消耗。

沙钢集团有限公司铁前办常务副主任/炼铁厂副总工杜屏分析了沙钢在面临减碳、降本、高效三重压力下,作为民营企业,需要兼顾低碳、低成本和高效益,通过高炉工艺优化降焦比、烧结工艺优化降固体燃耗、设备改造减碳和数字化稳定铁前生产四条沙钢降碳技术路线,提出沙钢以技术进步推动炼铁流程极致减碳,兼顾成本和效益的战略。

北京百特莱德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郭金星介绍了百特莱德公司概况以及气浮皮带机基本原理、浮皮带机与托辊机对比优势、气浮皮带机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及物料种类、气浮皮带机结构和气浮皮带机关键技术。

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生技室主任王荣刚介绍了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作业部系统概况,通过统计分析1#2#3#高炉2021-2023年的生产实绩,总结了高炉技术上的进步,包括:高炉顶压力操作,高风温、高富氧、脱湿鼓风技术,高生矿比,布料矩阵优化,铜冷却壁长寿维护,安全高效停开炉技术,有害元素控制技术,生物质富氢微粉工业喷吹。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主任工程师武建龙着重介绍了京唐三年行动方案等极致能效工作;在清单应用、标杆打造、管理创新、界面提升方面推进重点工作,并计划聚焦应用技术难题和产线瓶颈问题,开展铁前提效降耗、高炉富氢冶炼、高炉喷吹焦炉煤气、高炉煤气二氧化碳捕集、高温冶金熔渣干法粒化技术、烧结环冷机余热梯级利用技术攻关。

中天钢铁集团(南通)环能处处长单大铭介绍了中天钢铁集团概况,分析了炼焦工序、烧结工序、炼铁工序、光伏发电、清洁能源等节能技术的应用,从源头减量化、处理绿色化、循环资源化角度详细介绍了含碳废料循环利用,并通过打造数字化控制平台和节能技术研发,内部挖潜,不断专研新型节能技术。

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三高炉炉长苏李坤介绍了湛江钢铁通过稳产高产发挥规模效应,科学管控经济低碳,余热余能应收尽收,全员全面抓小抓细的极致能效的攻关实践,提出大型高炉炉况稳定和高效低耗是极致能效的关键因素,稳定的焦炭质量和合适的渣比是实现极致能效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提高能量回收和利用是实现极致能效的有效手段。全流程参与是实现极致能效的有效保证。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炼铁事业部副部长王刚提出长流程减碳的关键是高炉。通过2000级3R低碳高炉的实践实现高炉燃料比降低,吨铁CO2排放减少的实绩,并实现稳定的经济效益,为钢厂未来规模化引用绿电腾出了空间,探索了兼顾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长流程减碳路径。计划在“3R”碳氢增强还原高炉基础上,进一步研发绿色复合炉料+高炉煤气循环+智能AI控制技术,形成覆盖减碳10%~40%可在行业普遍推广的技术,实现高炉的低碳化工艺革新。

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中国金属学会原副理事长杨天钧作会议总结点评,以应对变局炼铁先行为主题,分析了国家五部委布置粗钢产量调控工作,提出没有倒闭的钢铁行业,只有倒闭的钢铁企业。结合宝武集团董事长胡望提出的以四化四有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首钢集团董事长赵民革提出的优化粗钢产量调控,提出钢铁行业应顶住压力稳定局面,在严峻市场形势下需守住经营安全底线、筑牢持续发展根基,降低生产强度,杜绝恶性竞争,推动炼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在当前炼铁行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钢铁企业作为国家经济支柱,必须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敏锐地把握不利发展条件中潜藏的机遇。在钢铁市场低迷的当下,稳固基础,积极调整策略,应对未来的挑战。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行业的迫切需求,而践行双碳目标、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更是炼铁领域必须持之以恒、力求突破的工作重点。本次炼铁生产技术会的召开,恰逢行业变革的关键时刻,备受行业内外瞩目。会议聚焦“低碳、低成本,高效、高质量”的主题,深入探讨高炉炼铁关键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与会者不仅深化了对炼铁行业当前发展态势的理解,更对未来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方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此次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暨炼铁学术年会,会议内容充实,信息前沿,专家们的观点具有战略眼光,同时具备实践指导意义,为炼铁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专业建议与经验,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有力推动了我国炼铁行业的低碳进步和技术开发,为行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大会会场

 

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致开幕辞

 

全联冶金商会秘书长贾银松致开幕辞

 

中国金属学会炼铁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天钧对会议报告作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