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O-Ⅲ特殊钢圆坯高品质高效连铸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在芜湖召开
3月13日,中国金属学会在芜湖主持召开了由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大学共同完成《PMO-Ⅲ特殊钢圆坯高品质高效连铸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评价委员会由9位专家组成,中国工程院毛新平院士任评价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陈光院士、中国金属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赵沛任副主任委员。
评价委员会专家考察了公司铸管产线、PMO-Ⅲ技术应用现场,参观了芜湖新兴铸管公司展厅,听取了项目完成单位的技术研究报告、用户使用报告及经济效益汇报等。经专家质询和讨论,评价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节能减排效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建议加大应用推广。
该项目为进一步提高特殊钢圆坯连铸生产中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首次将脉冲磁致振荡技术应用于大圆坯连铸机,在深化脉冲磁致振荡(简称PMO)基础研究、厘清影响PMO处理效果关键参数的基础上,以改进的PMO技术为核心,通过PMO与结晶器电磁搅拌(M-EMS)和末端电磁搅拌(F-EMS)组合调控,形成PMO-Ⅲ特殊钢圆坯高品质高效连铸技术,显著提高了铸坯均质化效果和铸坯拉速。主要创新点如下:
1. 发现PMO峰值电流是影响磁致过冷的主导因素,通过合理调控PMO峰值电流可以显著提高PMO促进异质形核的能力;
2. 发现PMO在促进熔体流动、晶核脱落并形成结晶雨方面存在特征脉宽,在保证PMO处理效果的前提下,确定了合理的电荷范围,提高了PMO电源的效率;
3. 开发出适用于中大断面铸坯的成套PMO技术及装备,以改进的PMO技术为核心,结合M-EMS和F-EMS参数及位置优化,有效细化晶粒、加速液芯降温,形成了PMO-Ⅲ技术。
该技术的成果开发与应用使Φ300 mm圆坯拉速从0.75m/min提高至0.9 m/min,生产效率提高20%;低碳齿轮钢、中碳合金钢和高碳磨球钢等铸坯横截面碳极差分别从0.04-0.06 wt.%、0.07-0.09 wt.%、0.09-0.12 wt.%降低至0.02-0.04 wt.%、0.03-0.04 wt.%和0.05 -0.06 wt.%。实现铸坯均质化和生产效率的双提高,节能减排效果、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新兴铸管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芜湖新兴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涛首先致辞,他对各位院士、专家的莅临指导以及长期以来对企业发展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新兴铸管始终坚持科技兴企战略,深刻认识到唯有科技创新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搭建创新平台,创新体制机制。他希望今后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引进冶金新技术、新工艺,助力新兴铸管高质量发展,为国家钢铁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