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

首页
>学术交流>活动报道

26个专题、500余篇报告,逾10万人次参会——第十三届中国钢铁年会在线上盛大召开

发布时间:2022/11/25

访问量:

字体:[ ]
   
分享到:

2022年11月23-24日,第十三届中国钢铁年会通过线上方式成功举办,本届年会由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金属学会协助承办,围绕“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可持续发展的钢铁工业”主题,来自行业组织、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的领导、院士、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就冶金和材料理论、工艺、产品、应用、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发展等内容展开高水平交流研讨。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张晓刚在致辞时,首先对与会的领导、院士、专家、学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表达了欢迎和致谢之意。 他重温了刚刚胜利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的相关重要指示精神,回顾了学会十一大安排的重点工作,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历史性跨越过程中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方面的巨大成就。张晓刚指出,我国钢铁工业还需要在优产业结构、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提质量效益、保资源安全等方面综合施策,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的钢铁、布局优化的钢铁、技术先进的钢铁、安全可靠的钢铁、效益突出的钢铁。

张晓刚理事长致辞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在致辞时,首先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对“第十三届中国钢铁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钢协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中国金属学会在行业科技领域发挥作用。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和积累,中国钢铁行业坚持科技进步,钢铁技术装备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到基本实现自主可控,钢铁品种不断丰富,质量持续提升,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今,面对“双碳”目标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钢铁工业仍需要以自主创新为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瞄准关键短板发力,走好科技创新之路。事实上,中国钢铁行业已经开始行动,努力成为世界钢铁绿色低碳发展和智能制造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何文波书记致辞

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在致辞时介绍道,中冶赛迪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一批钢铁工程技术力量,服务新中国钢铁工业一路成长发展壮大,责无旁贷要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冶赛迪在设计上精益求精,在实践中构建了“五项流耦合与总体设计”相结合的全流程系统性设计理念与方法,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中国冶金实现高品质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展望未来,中冶赛迪将继续联合行业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加强科技研发,与各家钢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共同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并将继续坚持国际化战略,为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提供最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肖学文董事长致辞

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干勇院士作了题为《提升产业链韧性,推动钢铁行业绿色智能发展》的主旨报告,介绍了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并重点强调应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研发新型结构材料,要积极关注氢冶金、电氢耦合协作等氢能新技术领域,在冶金材料工业、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对我国高端制造、节能减碳、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

干勇名誉理事长作报告

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以视频形式作了题为《A Future Sustainable Steel Industry》的报告,介绍了全球钢铁行业的环境和产品可持续发展趋势。他认为,未来可持续的社会将继续要求钢铁行业满足未来环境可持续性的要求。根据最近的全球评估,钢铁行业很幸运能够利用多种方法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效率、不同的原材料投入和新的未来技术策略都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虽然钢铁行业将进行调整以提高其环境可持续性,但钢铁使用部门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钢铁行业正沿着多个方向进行调整,以应对这些挑战。

埃德温·巴松总干事作报告

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作了题为《钢铁材料创新基础设施与钢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报告。他指出,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分析成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最有效的新方法。材料行业必须与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相融合,发挥材料行业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的优势,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底层生产线的数据感知和精准执行为基础、以边缘过程设定模型的数字孪生化和CPS化为核心、以数字驱动的云平台为支撑,建设材料行业数字化创新基础设施,实现材料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王国栋院士作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的报告《北京科技大学服务钢铁强国新征程探索与实践》,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因钢而生、因钢而兴,是共和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享有“钢铁摇篮”的美誉。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等办学治校重点单元与服务钢铁行业发展有机结合,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教师“双走”战略、科研政策“减增放”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一条多元协同发展的服务行业进步“北科模式”。未来,北京科技大学将继续在创新钢铁技术、培养钢铁人才、传承钢铁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承担起“钢铁强国、科教兴邦”的时代使命。

杨仁树校长作报告

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新东的报告《绿色智能的新一代流程钢厂建设》介绍了对钢铁工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路径的积极探索。河钢在工程实践中建立了全流程多要素“融合协同”的绿色工程管理方法,形成了钢铁工业数字虚拟工厂与现实工厂的协同、绿色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协同、过程管控与全要素资源的协同、工程数字与模块建造的协同等具体方法支撑。据此方法建成的唐钢新区,从设计、建设到交付的全过程遵循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按照“绿色化、智能化、品牌化”的建设目标,以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最优网络结构为方向,运用最新的钢厂动态精准设计、集成理论和流程界面技术,实现了唐钢新区产线连续紧凑、动态有序和产品质量窄窗口稳定运行,达到同类型、同时期吨钢投资最低,建设工期最短,环保水平最高的新一代流程钢厂。该管理方法为钢铁工程的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方法借鉴。

王新东副总经理作报告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杜挽生在题为《提升材料品质,促进低碳发展》的报告中,指出提升钢铁材料使用效率,是钢铁工业减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高性能化和高品质化,并实现减量化、长寿命化和高效能化应用,是钢铁材料高效利用、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他介绍了近年来钢铁研究总院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自主可控”和“走出去”战略,在超高强度钢、耐磨钢、轴承钢、经济型高耐蚀/不锈钢、低成本大膨胀管材、低密度钢等高端品种研发中的成果。

杜挽生常务副院长作报告

11月23日上午的开幕式和大会报告由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江主持。

田志凌常务副理事长主持会议

王新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会议

大会期间,王新江秘书长宣布了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两届各有20名行业内的青年才俊获此殊荣。


11月23日上午的全体大会,在年会平台直播之外,同时在科创中国、科技工作者之家、蔻享学术三个平台进行了直播分享,来自全国钢铁、金属材料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会议,参会人数超过5万人次。

直播平台

11月23日下午和24日全天为分会场报告,包括采矿、选矿、炼焦化学、炼铁、炼钢、连铸、轧制与热处理、表面与涂镀、金属材料深加工、汽车用钢、管线钢、低合金钢、特殊钢、电工钢、不锈钢、非晶合金、粉末冶金、冶金能源、环保与资源利用、冶金设备与工程技术、冶金自动化与智能化、冶金信息化、冶金流程工程学、高温合金青年论坛、低碳发展青年论坛、废水零排放等26个专题,共58个单元,发布500余篇精彩报告,另有68篇论文以电子墙报形式展示。

此外,众多冶金技术、装备、服务提供商,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和辽宁科技大学等利用年会的广泛影响进行了线上技术展览展示,第十一、十二届青年奖的事迹也在年会网站做了宣传。

Produced By 澶ф眽缃戠粶 澶ф眽鐗堥�氬彂甯冪郴缁�